人快馬通知成都,賊兵人多勢眾,江源需要援兵。如此集中江源軍戶男子之後,張煥之發現自己手下竟然有了八千之眾,倒比之前的人數還多些了。
城下波望著江源的城牆,只見上面人頭攢動。看到城下義軍大舉出動,張煥之顯然也知道義軍今天會攻城,城頭的守衛人員立馬增加了不少,江源的城牆不算太高,大概三丈左右,但這樣的高度也只有藉助雲梯才能上去,象一般的疊人法,甚至拋鉤攀沿的方法都用不上。
波仗著自己人多勢眾,吩咐道:“全軍前進。”
整個江源四周頓時響起了起義軍雄壯的鼓聲,城下的義軍都踩著鼓點向江源城前進。
張煥之站在牆頭冷冷的看著不斷逼近的義軍,心理一股熱血湧了上來,先前的恥辱必定要在這裡洗刷!
他雖然名不符實,但也並非全然草包一個,當下吩咐道:“等賊兵到五十步內再放箭。”
傳令兵一聲一聲的傳去下:“指揮使有令,五十步放箭,指揮使有令,五十步放箭!”
隨著義軍的一步步逼近,城頭上剛剛加入戰爭的新兵有的已是臉色發白,拉弓的手不可控制的發抖起來,他們不過是軍戶而已,蜀中承平已久,誰也沒有打仗的準備,軍戶雖然按說也有訓練,可實際上早就沒人真這麼做了。
張煥之默默的數著,一百五十步,一百三十步,一百步……不料突然有一個新兵的手太緊張了,手指一鬆,一箭已經**了出去,這一箭頓時引起許多新兵的反應,箭紛紛**出。
卷三 關山雪滿北風急 第14章 西川驚變(五)
張煥之心中一嘆,這些臨時拼湊的**畢竟只是沒有經過訓練的軍戶,第一次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能夠站在城牆上不跑已經算不錯了。他當機立斷,馬上吩咐道:“放箭!”同時自己一箭**出,頓時將前面一個小頭目**倒。
官軍們一聽吩咐,緊繃的弦一鬆,利箭紛紛向義軍**去,剎時傳來卟卟的義軍中箭的聲音,但絕大多數還是由於力道不夠,**在了義兵前方的地上。張煥之看著,想起今天白天損失的那些老兵,心中又是一痛,若是沒有主動出擊,一開始就守城,有那些老兵在,這一陣箭雨起碼也可以**死數百名義軍,而不是象這樣只有廖廖數十人。
義軍見官軍的箭軟弱無力,頓時士氣大振,一聲吶喊,呼喝著向城門衝了過去,城頭頓時箭如雨下,義軍進入了五十步後傷亡立即開始增多起來,但此時的義軍明白只有衝過去才能活命,都毫不遲疑大踏步飛快地衝鋒。五十步的距離真正跑起來其實很短,只幾箭的功夫已衝到城下,整個江源城牆頓時架滿了密密麻麻的雲梯。
雲梯並不是後世許多電影裡演的那樣只是一個很長的樓梯,事實上它是一種複雜的攀登城牆的工具,相傳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春秋時魯班加以改進。戰國時雲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前朝唐代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時,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式,縮短了架梯時間,**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到了大魏朝,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大魏朝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採用了摺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線。這種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