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煮過後送到河邊漂槳。洗去雜質,然後放到石臼中用木棍搗,現在有了鐵製鑿子,加工石臼不成問題,七八個石臼一字排開,每個石臼圍上十幾個人,長安一片月,萬戶搗紙聲,對這種新鮮玩意,族人向來積極性很高,不用吩咐也會積極參與。
這邊。用磚頭加三合土製作了一個池子,長兩米,寬零點八米,搗好的紙漿放到裡面,先用工具將其攪拌均勻,也就是淘槳,讓水裡充滿細密的纖維,然後用特製的長方形竹簾小心翼翼的撈起來,水透過小孔滲下去了,纖維留在竹簾上薄薄的一層,這就是紙了。
古代造紙,先將紙一層層疊起來做成紙磚,用槓桿壓去其中水分,再一張張揭下來晾乾或者曬乾烘乾,由於沒有把握,怕粘住分不開,這最後一道工序就省了,我早吩咐窯工燒製了一批特製長方形的磚頭,與竹簾一般大,然後將溼紙覆蓋上去,磚頭乾燥,很快將水分吸乾,然後放到炕上稍稍一烘,一張紙就完成了,用這種辦法,既方便又快捷,避免了失敗的風險,反正我們有的是人。
上述的過程,其實是經過了好多天,我是怕大家厭煩,嫌我囉嗦,所以就長話短說了,這紙張不是一天做成的,與羅馬一樣,大家不要誤會。
……
在整個造紙過程中,族人,尤其是長老與巫師。還有工匠們都與往常一樣,對這種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我雖然已經告訴了他們這是造紙,用來寫書(還沒有空發明印刷術呢),但是,什麼紙啊書啊,古人根本不懂,說了也是白說。
在這以前,我搞教育,族人,尤其是孩子也不是不寫字,但是大多數是在石板後來是木板上,孩子們直接用沙盤,沒有那麼多木板,現在好了。
不過,孩子們第一次看到紙,知道自己可以在這種白裡透黃而微皺的東西上寫字,而且可以長期儲存,不知道多高興了。
至於筆墨,用碳是不行的,顆粒太粗,會劃破紙張。好在我這段日子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解決方案也很簡單,筆呢,就用竹管套兔毛羊毛,墨水就用菸灰。
無論是我們炕的煙囪,還是食堂煙囪,還有各個窯上都有很多極為細密的菸灰,用它來做墨水最好不過,寫出來的字與墨完全相同,唯一的缺點,就是時間長了會沉澱,我手裡沒有附加的溶劑,也不知道配方,只得讓大家將其裝在竹筒裡,用的時候搖一搖。
我將紙發給孩子們,主要目的是寫書,作業倒在其次,其實寫書也是作業。
現在我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如果所有的書都讓我一個人寫,我豈不是要累死,況且累死也完不成。
所以,我將內容口述給孩子們,讓他們記下來,再讓別的孩子抄寫,幾百本上千本書很快就能完成。
當然,這種所謂的書,其實沒有幾頁,用細竹篾訂起來,內容還遠遠不如現代報紙的一版,充其量算作讀本,但是,這在原始社會,已經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
至於讀本的內容,可不能像後世那樣乾巴巴的,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新聞,族裡的大事,各行各業,各居民聚集點的大事等等。比如,龍曆元年五月,天神族長髮明造紙。五月十六日,飼養場一隻母豬生下了十三隻小豬等等。
二,古代傳說,這一次是盤古造天地。以後自然有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衛填海等。
三,天上的生活,當然指的是現代,現代人看上去十分稀鬆平常的事情,對古人來說都稀奇得不得了,同時,也是潛移默化古人思想意識的過程,對以後推行現代化制度大有幫助。
四,部族的命令、公告、釋出的制度等等。下面還有六部的同樣內容,只要是新的,以後都透過這種渠道推行到民間。同時,還有根據節氣,農林牧副漁各方面會有什麼變化,指導下一步工作,增加一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