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的大魏皇城洛陽也吵成一片了。
遼國焦頭爛額,大魏朝廷又何嘗不是一樣?東邊南邊都有賊寇作亂,北邊的雲錚還不老實,一聲不吭就發大軍十五萬猛攻遼國,連個招呼都懶得跟朝廷打,這叫朝廷如何自處?能不下旨申飭嗎?若不申飭,朝廷顏面何在?朝廷威嚴何在?
可是偏偏這位擅起邊釁的雲少帥居然一路勢如破竹,壓著大魏打了一百多年的遼國居然楞是被他打得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這叫朝廷又如何申飭得出口呢?是說他不該跟大敵遼國作戰?還是說他不該大勝?
當真是叫人惱火之極。
皇上自從前幾天當眾吐血昏迷,這幾天幾乎都在調養,很少出來問政,朝政大事,幾乎都是內閣商量著就辦了。
自從秋臨江頂替了沈城,內閣現在佔優勢的就是新黨了,以前名門壓制寒門的局面正好顛倒了過來,現在凡是名門想要的決議,肯定通不過。反之,凡是寒門想要的決議,一準四票透過。
今天早上的議事,皇帝果然仍舊沒有出現,大家只能在太和殿上商討。
首先說的是關於曹睿大軍雲集江寧…蘇州一線的作戰計劃已經上報到朝廷,請求朝廷給予批准。秋臨江自知自己是個純文人,打仗這種事情他還是不怎麼摻和的。朝廷裡一批文臣武將你一句我一句說了半天,秋臨江聽得頭都大了。
基本上在他看來,朝廷剿賊現在就是兩個戰略戰術。一是曹睿的辦法,集中兵力逐漸推進,然後尋殲賊軍主力,爭取一到兩次大戰擊破敵軍主力,然後全面分進,平息叛亂。
二是一部分武將提出的辦法,朝廷大軍雖說人數略處劣勢,但畢竟朝廷是正規軍,戰鬥力不是義軍能比的,仍然應該四面包圍,逐步壓縮賊軍空間,最後將之圍死於一兩個堅城之中。
第三種戰略也不是沒有提法,不過大部分的人一聽就有些搖頭:這些將領要求調集精銳部隊直接殺入賊軍佔領區,剿得他們不得安生,外部大軍則隨之跟進,將賊軍分割包圍,然後殲滅。這個辦法聽起來似乎不錯,可惜可操作度太低。第一是“精銳部隊”從哪裡來?要能如刀鋒一般殺進賊軍佔領區,不僅自己不能被殲滅,還要鬧得賊軍不得安生,試問中央軍哪一支部隊做得到?第二是外部大軍隨即跟進也不可能,外部大軍足有二十多萬了,二十多萬大軍跟著一群亂跑的精銳亂跑,中間怎麼聯絡呢?簡直扯淡。
中央軍的將領作戰的時候可不像雲家軍,北疆部隊的特色是,只要領兵出發了,那麼這支軍隊在外面的作戰就全部交給了主將,在主將和監令都認為情況緊急的時候,主將可以直接下令,而不必請示燕京或者大帥。唯有一點:如該部隊正處在一線防禦圈,而身後有大帥行轅在的時候,該主將的有效命令不得包括撤退在內。
中央軍則不同,作戰狀態下,衛指揮使如果要調動部隊距離超過一百里,則必須報請都指揮使批准,如果都指揮使要調動三個衛以上兵力距離超過一百里,則必須報請起轄區最高軍事統帥批准。轄區內最高軍事統帥的許可權也不夠大,在確定戰術之後,必須報請朝廷批准,然後透過皇帝手裡的半邊兵符和兵部的半邊兵符合並下令,接到明確旨意之後,這位軍事統帥才能正式行使他的指揮許可權。如果兵符不齊,則這位統帥就只能望兵興嘆了。所以,那個虎型的令符雖然不大,效力卻是極大。
兵符之所以造成虎形,與古時人們對虎形象的崇拜有很大關聯。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戰國、秦、漢。與虎符性質相近的還有節、牌等。
現存最早的虎形符節是戰國時期的“闢大夫虎節”和“韓將庶虎節”,其形制、作用與虎符皆同,可視為虎符前身。使用虎符有嚴格的規定,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