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土豆
芋頭=芋頭、山芋
這裡產的大薯雖然在褐色的外表皮下面具有紫紅色的內表皮,但當地人從來都不把它叫做紅薯,我走訪了海南許多地方的人,他們對這種作物的稱呼都沒有混淆過,沒有一個人認為大薯內皮是紅色的,所以就可以叫紅薯。我想蘇東坡老先生也寫的清楚,不至有錯。
而“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自注:山藥,一名玉延)。”這裡東坡先生自己就註明了玉延是指山藥,所以說東坡先生在寫詩時對作物的名稱是特別留心了的,不會用山藥去比較山藥了。
當然,大薯是山藥的一種,形態與白山藥也不相同,是可以比較的,但就其口感來說,幾乎吃過的人都認為大薯比山藥略差一些,主要是粗糙一點,也不如山藥略帶甜味,香味也差一些,所以在市場上價格也低一些。應該不會達到“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的感覺。
而海南的紫紅色番薯,其味道、口感都不錯,香甜可口,常煮熟作為街邊零食賣。而大薯卻在街邊零食中不現身影,以配上其它副食做成菜吃為主,少有人當做主食吃。
還有一點很重要,與番薯一樣,番茄也被認為是明代才傳入中國的,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cd出土的一座唐朝古墓物品中,發現了一些茄科植物的種子,雖然表皮已經炭化,但經過精心培育,竟長出了高達兩米多的番茄,結的果是象聖女果那樣的小番茄。這一事件曾經被中央電視臺和四川電視臺報道過。這一事件也說明番茄至少在唐朝時中國就已經有了。現在的海南,聖女果被大量種植,因為它適合這裡的氣候,也許它的祖先在這裡已經很久了。然而奇怪的是中國的學術界卻沒有什麼反映,仍然用過去的說法。
還有一種植物牛角瓜,就是我在蘇東坡先生在海南逸事(1)一文中介紹過的五狗臥花,也有文章認為是原產於南美,後來發現這種植物在北緯30度到南緯30度的地球環帶中廣泛存在,這說明在這個環帶中植物種類在早期曾經有過廣泛遷移。
我認為,海南的紫紅色紅薯,很可能就是東坡先生當年詩中的紅薯。番薯有可能在明朝之前就到達了海南。海南人對蘇東坡也很崇敬,有些地名還叫蘇來村,居士村。東坡先生在海南活動的許多遺蹟、遺址都儲存完好,也許做為紅薯這個名字也會準確地儲存下來。
紅薯存在很多品種,據說有二十幾種,這些品種是如何形成,如何分佈的呢?
至於有些人說詩中的紅薯就是芋頭這種說法我不同意;蘇老先生把〃紅薯與紫芋〃放到一個句子裡,從字面上理解就不是一種東西,這是十分顯然的。
其實,海南的山藥也是我特別感興趣的。特別是那種小山藥,在海南被稱為甜薯或毛薯,古時叫甘薯。蒸來吃,一般蒸15分鐘左右,口感糯,味道香甜。不要蒸的太狠,蒸的太狠則芯裡幹沙、甜味和香味減少。海南的山藥不僅味道可口,而且具有保健功效,其鍵胃效果明顯。
最早記載海南人食薯的是東漢時廣州人楊孚。在他的書《異物志》中有“儋耳夷吃”的記載。晉朝人嵇含記述的“南方草木狀”中有“大抵南人二毛者(指頭髮花白的老人),百無一二,惟海中之人壽百餘歲者,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薯,故爾”。將海南人長壽的原因歸結為食薯,這可是嵇含老先生1500多年前的重要發現。
海南的芋頭也多,我們在海南石山火山群地區的原始叢林裡看到到處都是巨大的野芋。據說野芋有些是有毒的,所以也沒敢吃。市場上賣的芋頭我們經常買來吃。海南的芋頭往往在表皮下也有紫色皮,有些芋頭的葉柄也是紫色的,所以東坡先生詩中有紫芋這個名字。東坡先生對飲食和烹飪也很有建樹,東坡肘子、東坡肉名揚天下。蘇東坡在惠洲期間釀造的“羅浮春”和“嶺南萬戶春”酒,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