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以外沿通道向遠處延伸,以監測敵人動向;另一種在長城城牆以內,與關隘、鎮所、郡縣相連,以便及時組織反擊作戰和堅壁清野;再一種在長城兩側(秦漢時有建在長城上的),以便於迅速調動全線戍邊守兵,起而迎敵。早期還有與都城相聯絡的烽火臺,以便儘快向朝廷報警。”。
………【第166章 死者不是自然死亡】………
“烽火臺一般相距10裡左右?”我見氣氛越來越有控制不住的跡象,情知今天的談話怕是失敗了。若是任由這兩個女人再說下去,怕是自己都會被感動。故意裝著不是很懂,呀得一聲道:“也就是說這附近10裡左右還有烽火臺?”
“有這可能?”聽到了這話,羅圓圓的神色微微一黯。但還是柔順的點了點頭道:“明長城在甘肅境內,可以說是存留最長、最完整、最宏偉的。其遺址西起嘉峪關,經酒泉、高臺、臨澤、張掖、山丹、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縣,南過黃河,在靖遠縣內沿黃河南岸延伸,直到黑山峽,出峽口進入今寧夏**自治區境。再東進入明時屬慶陽府,今屬陝西省定邊縣,然後過靖邊、榆林等縣而東去山海關。此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全長萬里,即今所稱的萬里長城。此萬里長城,在甘肅境內長約三千里。另外,為確保蘭州的安全,防禦蒙古部落南下,明時還自下馬關到蘭州;由蘭州西北上行至武威,修築了一條邊牆。此長達500公里的邊牆,成了保護蘭州安全的屏障。明長城稱為九邊,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甘肅、寧夏、薊州三鎮,太原總兵治偏頭關,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搜尋最新更新盡在甘肅境內明長城屬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防守,總兵駐今張掖。其中甘肅鎮管轄1600餘里,走向分兩條:一條從嘉峪關向東經金塔寺、鎮夷所轉向東南,經高臺、靖安堡、山丹扇馬湖、永昌、民勤、武威、古浪、土門、景泰縣,至靖遠縣索橋以西沿黃河折向東北進入寧夏**自治區。另一條線從王景寨以南經武威黃羊鎮向東穿過古浪峽,翻越烏鞘嶺,沿紅崖村東經金咀貫穿永登縣境內,至河口沿黃河東南行,經安寧堡、蘭州市再折向東北到桑園峽,過靖遠縣到寧夏**自治區。長城牆體全部夯土板築而成,基寬5--6米,頂寬2米,高10米左右,夯層厚13--20厘米。”
“羅老師,你不愧為是教授級別的人物,”楊大京臉色有些蒼白,不敢置信的看著羅圓圓道:“這麼長的長篇大論,卻記得如此清楚,難得,難得……”
倒是頗為了解楊大京的羅圓圓,被楊大京說的忍不住掩嘴輕笑了起來。貝齒輕輕咬著嘴唇,緩緩搖頭道:“畢竟是站在甘肅地盤上,更何況這裡曾是邊關重鎮烽火臺的遺址。”
羅圓圓的講演,不得不令人敬佩。深感自知不如的夢麗,過來拉著她的胳膊,一臉笑吟吟的問道:“羅姐,上來又不熱了?還是快進屋子休息休息!”
也想休息,卻又張不開嘴的羅圓圓,見夢麗說出這話,急忙笑著點頭道:“休息,休息……”
甘肅最早的長城烽燧為戰國秦昭王時所築,考古調查表明,秦昭王長城的起築點在今臨洮縣北三十里墩洮河東岸的南坪望咀兒,即大柳林溝水與洮河的交匯處,為東南西北走向。這一段長城長約17公里。戰國秦長城在甘肅省內經5縣,長達800餘公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其疆域在西部有所擴充套件,軍事前哨擴充套件到永靖、蘭州、榆中、皋蘭、靖遠縣一帶,並進行大規模修復長城活動。《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秦始皇時所築長城,沿洮河東岸行經岷縣城北、臨洮縣城西、永靖縣城南。洮河匯入黃河後,長城又沿黃河南岸東行經蘭州,又沿東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