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每個人都力所能及地做一點,而不是做旁觀者,環境質量就會不斷改善。”也有人表達了不同意見:“僅僅靠放養魚苗就能拯救太湖,這是不太現實的,關鍵還要正本清源,不讓汙染源進入太湖,還有,對捐款的專款專用要有監管,不能讓大家良好的願望落空。”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大家把鰱魚,比喻成藍藻的剋星,其實,真正把水源汙染的是人,而要改變這種狀況的,同樣也是人。很多單位和個人,把附近的河流,當成了天然的化糞池和汙水池,如果一邊在治理,一邊汙染依舊,就是投放再多的魚苗,也是無濟於事的。必須切斷汙染這把閘門,讓湖水休養生息,才有可能扭轉局面。
淤泥在湖底是廢料,還是藍藻的“發源地”,如果把淤泥抽上岸,就是可利用的營養肥料,可以讓工廠、小區裡的草地,長得更茂盛,可以讓樹長得更粗壯,可以讓稻穀麥子結得更飽滿,可以讓低窪地變成豐收的稻田,可以節省大量的化肥……等等。以前的水利大多是主動型的,有修渠呀,浚河呀,現在的水利是被動型的,發大水了才去築堤壩,而且,由於築路、開發等基建工程,很多河流被堵塞,主動疏導變成了被動防守,俗話說:“水火無情。”我們要防患於未然啊,現在麻痺大意,將來會後悔莫及的。
沙漠不是一天形成的,江河不是一天汙染的,有其因,必有其果。一根小小的汙水管道,可以汙染一條大江,我們隨意砍伐身邊的樹,有一天無樹可砍了,我們就失去了可供呼吸的氧氣。中國是個缺水的國家,人均淡水量不到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近年來,水汙染越發嚴重,幾乎找不到一條幹淨的河流,包括地下水,20米以上都受到了汙染,如果再不嚴格把關,再過三十年,中國或許將望洋興嘆、無水可飲!如果不是汙染,江南水鄉如何會成為“缺水地區”?如果不節能減排,水價超過油價,糧價越過金價,很快會變成現實。
人往往在擁有時不懂得珍惜,到失去時才知道懊悔。以前,我們在教科書上,常常能看到形容中國“地大物博”的話,可是,這片土地在人們貪婪的開採下,變得越來越貧瘠,人們通常把大地比作母親,在現實中,我們的確像對待母親那樣對待我們的資源——索取得多,奉獻得少。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需要淨化的不僅是環境,還有我們的心靈! 。。
17、傷心的奶水
17、傷心的奶水
第59屆柏林電影節,西班牙和秘魯合拍的影片《傷心的奶水》,獲得了金熊獎,而我國陳凱歌帶去參賽的影片《梅蘭芳》,顆粒無收。事實再次證明,缺乏內涵的形式上的大片,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打動不了評委和觀眾的心。 我在這裡順便說一下這部影片的梗概,儘管這篇文章和那個影片無關,但標的物是相同的,都是“傷心的奶水”。
當時的秘魯,是個充滿恐怖的社會,法斯塔的母親被人強暴了,感染上了類似於艾滋病的乳房疾病,這是一種奪命的傳染病,母親生下孩子後,沒有錢買奶粉,只能給自己的女兒餵母乳,也就不可避免地把病傳染給了法斯塔。母親去世後,法斯塔無依無靠,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之中,她不知道噩運何時降臨到自己頭上。她到一個女鋼琴家當保姆,拒絕了很多男青年的追求,一心與病魔作鬥爭。為了減輕病痛,她把土豆塞入下身,忍受著難言的痛楚。 法斯塔隨口哼唱的歌,充滿靈性,被女鋼琴家竊取,獲得了大獎,可是,女鋼琴家把法斯塔無情地拋棄了。法斯塔倍感傷心,病痛的折磨和人心的冷漠,還有不穩定的社會,讓她感到茫然。她帶著母親的骨灰回到了家鄉,她從心底流淌出美妙的歌聲,她把土豆種下,土豆長出了綠葉,法斯塔的心底重新燃起了希望……
影片《傷心的奶水》,是個很有深意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現實的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