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後來琉璃窯廢棄,這裡成了一片廢墟,廠甸即指這片廢墟,也就是今天東西琉璃廠的中心地帶。“甸”是郊垌的意思,可見窯址廢棄後的荒涼。清代乾隆年間,從廠甸掘得一塊墓誌銘,得知這裡曾是遼代李內貞的墓,因銘石上書“葬於京東燕下鄉海王村”,於是才判定這裡是遼代的海王村。1917年建了一個小公園,名為“海王村公園”,就是今天中國書店邃雅齋及其西北一片。
逛廠甸,即是逛廠甸廟會,而不是僅指海王村公園所在的廠甸。
廠甸廟會一年一度,自清代乾嘉以來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廠甸廟會起於明代嘉靖時期,迄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料記載,大多是近兩百年來的廠甸盛況。舊時廠甸廟會清代年畫《新正逛廠甸》。這幅畫中僅僅展現了吃食、耍貨和車馬往來的情景,並不能反映廠甸的全貌,只是為了迎合市井的審美需求
的舉辦時間是十六天,即從正月初一至十六,高潮則在正月初七(人日)前後。
清代筆記如《水曹清暇錄》、《帝京歲時紀勝》、《桃花聖解日記》、《燕京歲時記》等對乾隆以來的廠甸廟會多有記述。鄧雲鄉先生是位細心人,曾經從魯迅的日記中統計過他自1912年至1926年在北京居住的十五年中,除壬子(1912年)那年來京時廠甸會期已過外,每年都要在正月裡逛廠甸,最多時一個會期去了三次。魯迅先生逛廠甸自然不是為趕廟會湊熱鬧,更不會去買什麼風箏、大風車、糖葫蘆之類的東西,他所鍾情的當是善本舊書和文玩雜項。
舊時廠甸的民俗玩具(如風箏、風車、箜竹之類,舊稱“耍貨”)和北京小吃並不佔主要地位,只是陪襯而已。畫棚雖多些,但僅出售一些年畫、低檔或仿舊書畫、掛籤以適應一般市井之需,且擺設地點多在東西琉璃廠十字路口以南和新華街路西。據說在那裡居然能夠買到張飛畫的美女和宋徽宗的翎毛花卉,煞是可笑。東琉璃的火神廟則是珠寶首飾和玉器的攤商,凡在前門廊房頭、二三條開設門面的珠寶商無不在廠甸廟會期間來此設攤。自民國中期以後,火神廟就日漸冷落了。
我在1956年隨家中大人逛廠甸時,基本上還是這種情況。1956年初尚未公私合營,一般古玩商、古舊書店尚是個體經營,記得自西河沿起順新華街東側直至海王村公園門口,都是鱗次櫛比的書攤兒,除了琉璃廠原有書鋪在此設攤外,內城隆福寺、東安市場的書鋪如三槐堂、寶書堂、文奎堂、修綆堂、帶經堂等也在新華街各有攤位,甚至東安市場的洋文書鋪如中原、春明等也來此賣洋裝書和舊雜誌。小孩子自然對古舊書籍沒有多大興趣,於是獨自轉向新華街西側的畫棚,那裡掛滿了各種年畫,最吸引我的還是像《三英戰呂布》、《古城會》、《回荊州》、《單刀會》之類的三國故事,流連忘返,那日幾乎走失。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廠甸舊事(2)
記得彼時的廠甸遠不像今天有那麼多賣各種小吃的攤子,一串串的大糖葫蘆實際上只是廠甸的一種象徵,幾乎是不能吃的。另有吹糖人的,霎時間能做出各種造型,小孩子沒有不駐足圍觀的,只是家裡人總以不衛生為理由,從來沒有給我買過。
天色將晚,意興闌珊,走出新華街南口,總會到當時新開張的上海美味齋去吃頓晚飯,當時開設在西鶴年堂旁邊,那裡的糖醋小排、清炒鱔絲和蝦仁兩面黃最好,如果不是逛廠甸的緣故,是很少有機會去那裡吃飯的。
消失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