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歸亂,熱鬧歸熱鬧,但是難不保軍隊南下,這些權謀家們摒棄前嫌,握手言和,又聚集在一起,共同對付晉軍。
是以對於南征之事,顧同向來沒有放鬆警惕,相反,遠徵大理,又是在亞熱帶雨林之中作戰,山高水急,地理條件惡劣,一系列不利的局勢,使得他面對臨陣出戰的陳季常,左右叮囑,就是怕他一時之間大意,從而陷入到大理。
陳季常從顧同的臉上,也明白了徵戰大理的困難,況且根據沈復派錦衣衛初步探測回來的情報資訊來看,大理國的軍隊,也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弱,尤其是三十七部蠻兵,戰力之強,絲毫不亞於顧同手中一直當尖刀使用的草原騎兵團,是以,之前覺得輕鬆的心思,他早已經收了起來,這一戰,成敗關鍵,陳季常給自己的任務是,只勝不敗。
大理力如何,顧同比之陳季常更是清楚,像歷史上忽必烈拿下大理之後,就地徵召大理士兵,組建鬢貧軍,並對其相當倚重,東徵西伐,向來無所不克,這般戰績,豈是一般軍隊可以拼的出來的?所以,當年趙匡胤明智的劃河為界,也未嘗不是存了不敢於大理一戰的心思,而這麼多年以來,大理國之所以給人孱弱的感覺,其實也是人家不想和大宋起戰爭,不然,要是真的戰鬥在了一起,依著宋兵得戰鬥力,不輸才怪。
&ldo;季常啊,南征一戰,並不輕鬆,晦氣的話,我不多說,只是記住我的囑託,到達大渡河前線之後,就分兵三路,然後選擇中路突破,東西兩路配合的戰略,直接丟開大理八府四郡的地方州縣不管不顧,然後以最快速度,推進到大理城下,然後,在和高觀音政控制下的三十七蠻部之兵,一決雌雄,勝了,大理也就再無戰事了!&rdo;顧同回想著歷史上忽必烈徵討大理國的一些史實,不忘囑託陳季常,千萬不要給三十七部蠻兵以及大理軍隊中的精銳部隊節節設防的時間,進而利用高氏想要保全大理城、點蒼山的心思,直擊大理國都。
&ldo;主公放心,您的囑託,末將定然謹記在心!&rdo;陳季常拱手一禮,將顧同的話,牢牢地放在了心間,即使,他不明白顧同緣何篤定平定大理的關鍵一戰在於大理城下,更不知顧同怎麼會確定高觀音政會把舉國精銳佈置在點蒼山而不是提前部署在前往大理城的道路之上設防,可是,長久以來,出於對顧同的信任,讓陳季常不得不堅信,顧同的決策,一定是最正確的。
和陳季常說了一番話,顧同又對著李好義、李好古、楊巨源幾人說了一番話,然後,在司禮官的催促之下,顧同當先,陳季常隨後,然後眾將滿身盔甲,登上點將臺,正式祭天告地,升旗出兵。
隨著顧同將代表著軍權的符印、金劍一一交到陳季常手中,再也沒有什麼人可以打斷晉軍南征的這場戰爭,看著陳季常帶著一應兵將,高舉武器,殺聲震天的向顧同宣示著必勝的信心之時,校場之外,有心的各方探子,也隨之將確定晉軍南征的訊息,迅速發回到自己的主子手中,顧同卻不知道,十萬大軍南征,牽動的可不僅僅是他和大理,隨之而動的卻還有很多別的勢力。
當然,後話此處暫且不提,只說顧同將一篇祭旗的告書宣讀完畢,然後口中輕輕吐出&ldo;出兵&rdo;這兩個字的時候,十萬虎賁,蓄勢待發的狀態,立刻改變成了雄赳赳、氣昂昂,南下大理,征伐他鄉的道路。
勝敗,或許難料,生死,可能不明,但是,作為軍人,他們嚴格地執行著顧同的決定,即使,情知南征大理,是一場惡戰,一場與人、與天、與地戰鬥的惡戰,但是沒有一個人害怕,沒有一個人退出,軍人,當奮戰沙場,馬革裹屍還!
點將臺上,戎裝一身的顧同,看著一個個戰士,從自己眼前走過,但是,他的心中卻沒有自豪、驕傲,相反,他的內心,很是凝重。
每一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