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是這樣的使團,就被趕出去了。
甚至無論如何哭求都沒有用。
他們帶來的賀禮,也都沒要,一併都給扔了出去。
所有人就看著他們,被攆出了京城。
甚至於為了防止他們繼續在燕朝逗留,還派出了兵馬押送出境。
剩下的所有使團,全都百思不得其解。
甚至還有了傳言,說這兩個國家的人被攆出去,並非是因為得罪了誰。
而是因為燕朝也不是隨便哪個國家來稱臣,他們都會同意的。
燕朝收附屬國,也是有門檻的。
這種說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而至於這門檻是什麼,卻誰也不知道了。
有的說是看國力,太弱小的不要。
有的說看距離。
還有人說看眼緣,看著不順眼的不要。
白一弦聞言之後,直接讓人放出風聲,看人品,人品低劣的不要。
眾說紛紜,不一而論。
但也因為這件事,使臣團的心態,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他們帶著朝賀的心情而來,原以為只要來了,就會高枕無憂了。
所以,他們之前心情還挺放鬆的,覺得自己國家可以安枕無事了。
可如今事實擺在眼前,就算是來了也沒用,也有可能會被攆出去。
所以,一個個的都提心吊膽的,生怕自己就是下一個被攆回去的人。
到時候丟人不說,就說回去之後,也沒辦法跟君王交代啊。
因此,一個個的行為處事,都低調安分了許多。
所有使團都重新恢復了那種戰戰兢兢的心態。
就有一種寄人籬下,隨時會被攆走的感覺。
原本因為人多,或者是因為不同的風俗習慣而造成的一些小摩擦小衝突。
換了以前,怎麼也得鬧一陣子。
如今,一個個的也都不約而同的換了更加和平的解決方式。
這倒是意外收穫了。
不過,不管怎麼說,只要這些使團安分些就好。
別的不說,起碼給巡防營,京兆府等等的減輕了很大的工作量。
不過,讓諸多使團都鬆了一口氣的是,除了攆走這兩個使團之外,燕朝並沒有再攆走誰。
甚至有些人在想,早知道攆走一兩個能這麼好使,早就攆走幾個試試了。
而後來的後來,這些使臣團所在的國家,更是聽說了那兩個被趕走的國家,被燕朝出手滅了。
一個個的更是覺得後怕不已。
還好還好。
原來不收他們稱臣,就是為了滅國啊。
還好當時被攆走的不是他們啊。
此後他們來君主國燕朝,便更加的小心翼翼了起來。
而對於燕朝故意給他們出的難題。
本來還覺得有些難堪,認為燕朝把他們當小丑一樣戲耍,居然讓他們解題,供燕朝來取樂。
現在更是不敢多發一言。
一個個的不但不敢再表達不滿,甚至於還想破了腦袋,去破解題目,以討帝王歡心。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三天時間眨眼過去,終於來到了慕容楚生辰宴的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