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這人出於感激,必能設法阻止秦國攻趙。這個人,一要有才,二要知恩,蘇秦立馬想到了在楚國窮困潦倒的張儀。
第十二章政治家的悲劇(3)
讓張儀來當這個臥底,最好不過了。
可是這一套陰謀,又不能事先對張儀明說,否則張儀會因懼怕困難而退縮。於是蘇秦派人找來了張儀,名義上是要救助,卻只給張儀以奴僕之食。張儀滿懷欣喜而來,卻見給他的只有粗茶淡飯,正懊惱間,蘇秦又當面羞辱了他一頓,暗示他:趕快去秦國投奔明主吧!
張儀受此一激,果然上套,拔腳就去了秦國。蘇秦便派一名親信,假作惺惺相惜,與張儀同行同宿,供給他車馬與費用。
到了秦國,張儀背水一戰,果然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秦惠文公,被任為客卿。
回過頭來,他向同行者表示感激,同行的“朋友”才告訴他:這都是蘇秦大人的一片苦心啊!
張儀大感震動,覺得自己的才氣智慧,遠不如老同學,於是託那人給蘇秦帶話:“只要蘇秦為政,我還能說什麼呢?”
此後兩人心照不宣,演起了合縱連橫的雙簧戲,務使兩人各得其所。
不過《呂氏春秋·報更》另有一說,說是東周的昭文君資助了張儀入秦。
張儀入秦後,也並非一帆風順。要想獲得領導者的青睞,不展露一手哪行?
那時秦惠文公的跟前,已經有兩位很受信任的重臣,一個是來自魏國的公孫衍,一個是夏人陳軫。
秦惠文公早就有意,要選一位才智之士,作為自己的肱骨之臣,於是就暗自考查這三位客卿。
張儀明白自己要想勝出,光憑苦幹是不行的。國君要的是智慧,憑苦幹怕是今生也無出頭之日了,於是就對兩位競爭對手暗下了絆子。
那公孫衍當時已任大良造,接過了商鞅在世時的職務,軍政一把抓,顯然最受信任,於是張儀先拿他開刀。
張儀對秦惠文公說:公孫衍原為魏國重臣,官至犀首,是軍隊的最高統帥,他雖然投奔了秦國,但心裡不戀舊主是不可能的。
張儀的言外之意,是說像我這樣的落魄者,受您重用,那才可能是忠心耿耿的。
公孫衍是率直之人,受到這種詆譭,也不想爭辯,一氣之下就跑回了魏國——說我戀舊,我偏就戀舊了!
張儀接下來又攻擊陳軫,說陳大人攜厚幣去結交楚國,結果楚國也不見得對秦國多麼好,怕是陳大人假公濟私,準備離秦投楚吧?
那陳軫也是一位有名的縱橫家,當然不服,經過縝密考慮後,採取以守為攻的策略,化解了秦惠文公的猜疑。
秦惠文公問他:“寡人聞聽先生要背秦事楚,有這等事嗎?”
陳軫坦然答道:“不錯。”
秦惠文公逼問:“那麼張儀所言是實?”
陳軫一笑:“不光是張儀知道,咸陽道上,無人不知,只瞞著君上您一人罷了。”
秦惠文公大驚:“那你怎麼還不走?”
陳軫這才使出了超群的辯才:“從前,伍子胥忠於主子,所以天下君主都想召他做臣子;曾參是孝子,所以天下父母都想有他這樣的兒子。我雖不才,但是忠貞不二,所以楚王想召我去做臣子。我之所以不去,就是因為忠於君上。要是有一天我不被信任了,那就只好去楚國了。”
這一說,秦惠文公才明白了,於是沒有動陳軫。
不過,張儀經過這一番搬弄是非,也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開始受到信任。
如果張儀技止至此,那也不過就是一個小人,不可能當大任、出大名。接下來,他就把詭辯術、詐術對六國使到了極致,開始為秦國破解縱橫大法。
他和蘇秦,都使出渾身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