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解釋道:“我只是做了最初步的工作,設計了原型機的基礎結構並讓它首次升空。
之後的改進和完善,則是由寧城航空航天大學的一支團隊完成的,團隊的領頭人是現任副校長郭偉強教授,或許您也聽說過他的大名?”
聽到這裡,盧赫生微微沉思,似乎在確認蘇晨的話是否合理。
最後他放鬆了一些,說道:“原來如此,難怪我聽說這專案有些不尋常。
郭教授的大名我確實有所耳聞,他在無人機領域的成就幾乎無人能及。有他領導,一切就都說得通了。”
蘇晨趁熱打鐵:“沒錯,最初的模型飛行時間不超過5分鐘,效能也很有限。
但在郭教授和他的團隊接手後,不僅將留空時間延長至15分鐘以上,還大幅提升了飛行穩定性和增加了攝影功能,賦予了它實際應用的價值。
現在量產的版本正是基於這些改進,而我的初版只能算作一個粗糙的雛形。”
盧赫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蘇晨的回答與他的預想相符,而且這個年輕人坦誠的態度贏得了他更多的好感。
“看來這是個誠實的人。”他心裡想著。
至於為何專利是以蘇晨的名義申請的,盧赫生推測那可能是出於某種策略性的安排。
畢竟,根據他所知的情報,老美透過聯合國援助計劃從夏國購買了大量的這種無人機,並將其用於山之國戰場,使用者反饋非常好,正在考慮追加訂單。
既然這是一樁有利可圖的交易,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在情理之中。
為了保持對話的積極氛圍,蘇晨接著恭維道:
“盧老,聽微微安說您現在是格魯門公司的總工程師,專門負責固定翼戰鬥機的研發。對於旋翼飛機,您也有很深的理解,真是令人佩服!”
“其實我對旋翼飛機並不算特別瞭解,只是因為工作需要稍微學了些皮毛。”盧
赫生謙虛地回應,但語氣中透露出一絲自豪:
“在這個領域,休斯、西科斯基和貝爾更為專業。我們格魯曼最擅長的是固定翼戰鬥機,特別是艦載機型。”
“那盧老,您之前提到‘多旋翼結構是航空工業的經典難題’是什麼意思呢?”
蘇晨好奇地問,試圖轉移話題:“我一直以為老美在這方面應該是領先世界的,沒想到這種結構竟然這麼難解決。”
“哦,不是沒人嘗試過。”
盧赫生回答:“你自己的4旋翼無人機不就是個成功的例子嗎?不過,關於它的歷史和技術挑戰,可能你還沒來得及深入瞭解吧。”
蘇晨急忙解釋說:“盧教授,我當初設計原型機時確實不知道多旋翼結構的複雜性。
我只是想著,既然單個旋翼旋轉會產生反作用力矩,那為何不在對面加上一個反向旋轉的旋翼呢?
這樣不僅解決了力矩的問題,還能增加升力,豈不是兩全其美?就這樣,四旋翼飛行器就這麼誕生了。”
盧赫生看著他,忽然笑了起來:
“這倒是應了那句‘無知者無畏’的老話。你因為不瞭解困難,反而無意中找到了解決航空界長期困擾問題的方法,並且還在微型系統上實現了它。
看來你也是有福之人。今天時間還早,讓我來給你講講多旋翼的發展歷程吧,省得你以後吹牛的時候露餡。”
蘇晨心中暗笑,意識到自己成功引起了盧教授的興趣,便端正坐姿,準備洗耳恭聽。
“多旋翼系統,簡單來說,就是擁有三個或更多旋翼軸的飛行裝置。”
盧赫生稍作停頓後開始講述:“最早的多旋翼之一是1907年由奧國的佈雷蓋兄弟在裡歇教授指導下製造的。
儘管那次試飛只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