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奧地利人之間卻是連腦漿子都打出來了。奧斯托扎戰役被奧地利人狠狠教訓了一番,利薩海戰更是老老實實的做了反面教材,此仇此恨不可謂不深。
普奧戰爭後,奧地利帝國一落千丈,變成了奧匈帝國,義大利也得到了威尼西亞。但是奧地利人依然控制著伊斯特拉半島等區域,這依然是義大利和奧匈之間無法化解的矛盾。
而義大利人在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這種地方都吃了虧以後。其本身的擴張**更是遭到了巨大的打擊,因此在英國將索馬利亞殖民地轉交給義大利。並且在之後又支援義大利對利比亞的要求,義大利開始向英國靠攏。
並且義大利在經濟上對英國的依賴,義大利每年所需要的煤炭有60%需要向英國進口,著更讓義大利不願意與英國為敵,並且一步步向斜月國靠攏。並在1902年和1908年相繼同法俄兩國單獨達成了條約,被德國首相比洛怒斥為“不貞的蕩婦”。最終在一戰爆發後面對英法向許以的重利,倒戈相向,加入協約對奧匈宣戰。
而現在情勢則大不一樣,奧匈解體,奧地利併入德意志帝國,義大利人和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就不復存在了。至於說義大利人會不會因此將矛頭對準德國,只要埃馬努埃萊三世還沒發瘋,就不會如此不智。
再加上德國在數次國際會議上都將義大利給捎帶上,讓義大利能夠頂替奧匈帝國在歐洲列強中擁有發言權。法國則對這個意圖和自己搶奪地中海權益的傢伙沒有好感,數次阻撓。兩相對比之下,義大利和德國之間的政治聯絡遠比歷史上緊密。
而且此時的德國比歷史上發展更迅速,經濟實力更強,義大利和德國之間的經濟聯絡更加緊密,而且德國可是產煤大國,現在兩國又是鄰國,進口煤炭你有必要去找英國人?德國也巴不得自己的煤炭可以出口,現在義大利的煤炭有40%以上來自德國,這個佔比還在逐年增高,英國人正在漸漸的被德國人擠出義大利市場。
有著如此良好的基礎,約亨要是再讓義大利人從自己的手心裡跑掉那也就乾脆不要混了。
此時的義大利雖然號稱歐洲列強,世界海軍第六,但是真正把他當回事的人還是不多。作為歐洲國家,在那個遠東腐朽的大清國身上吃過虧,在非洲阿比西尼亞土著身上吃過虧,這樣的“列強”還真沒幾個人能看得起。
就連俾斯麥當年在簽訂三國同盟條約的時候對於義大利人的無能都給了這樣的評價:“她能拍幾個號兵站在阿爾卑斯山上打著旗幟吹吹衝鋒號,讓法國人多少感到一點神經緊張就不錯了。”
也正是因為此,三國同盟條約裡義大利人所承擔的義務簡直少得可憐,基本上義務都是德國和奧匈的。
義大利被人進攻了,德奧就需要全力援助,但是德國或者奧匈被人進攻,義大利援助與否還要看物件,英國人進攻德國或者奧匈,義大利可以保持中立,俄國進攻奧匈,義大利可以保持中立。德奧先宣戰,義大利可以保持中立。
這樣的同盟要你何用啊?完全靠不住啊!
所以約亨決定重新修訂同盟條約,既然奧匈已經不存在了,三國同盟可能要面對的國際形勢和安全環境自然也不相同,那麼義大利所要履行的義務自然也不相同了。而且現在義大利也不是當年的義大利了,你義大利好歹也已經是歐洲列強,自然需要承擔更多的同盟責任。
總之不管怎麼說,義大利別想再在德國身陷戰爭的時候置身事外保持中立,然後待價而沽。第一時間把你拖下水,然後你就只能一條道走到黑,這就是約亨要做的。
當然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過只要利益足夠,這並非什麼難事。
空頭支票誰都能開,協約國能對義大利許諾將奧匈南部的特蘭提諾、南蒂羅爾、達爾馬提亞三塊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