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晴在村裡買了20萬斤高粱,基本上夠酒坊今年的生產用,新廠房明年下半年才能建好。
聞晴寫信給北方的一個大農場,這個農場的負責人是在糖酒會上認識的,詢問能否預定明年的高粱?
十天後,對方回信,願意賣20萬公斤高粱給她,到時候她可以憑這封信去買。
聞晴又從空間裡拿出10萬斤糧食放在後院倉庫,後續,她空間裡的莊稼陸續成熟,釀酒糧食暫時沒有問題。
經過三個月的奔波,工業局的調查摸底工作也到了尾聲,總之,四豐轄內工業企業技術比較落後,但工廠對技術改造的需求並不急切。
不過也可以理解,各個工廠都是按照計劃生產,按計劃調配產品,不管產品是否先進,總有市場。
而且即使東西賣出去了,貨款也很長時間收不回來,沒有上級安排技術改造,工廠本身是缺乏技改動力的。
葉處長讓重工科寫了調查報告,把報告送給了局長,局長初步翻看,收下報告,說道:“葉處長,你們處這個報告做的很好,我會在下次辦公會上提議,加快推動區內企業技術改造工作,到時候你也參加。”
葉處長是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年輕時也有趕英超美的理想,見領導認可自己的想法,心裡十分高興。
這次工作結束後,李處長又帶著三人開始建立新技術目錄,為下一步全面啟動技術改造做準備。
他們把區內的企業按照行業分類,讓董雅麗、吳毅和聞晴分別負責一個行業,聞晴是學機械專業的,就負責機械行業。
區內與機械行業相關的大中型企業有23家,主要是車床、加工、線切割、鑄造、鍛造之類的。
聞晴到處找技術資料,想來想去,還是大學的資料多,她回學校找到徐主任,請他批一張借書證。
徐主任說:“你們工業局領導有想法,發展經濟必須要提高生產效率,技術的進步就代表了效率的提高,未來生產技術飛速發展是顯而易見的。”
他寫了條子,讓圖書館給聞晴辦一張借書證。
聞晴去了圖書館,借閱了最新的國內外相關書籍雜誌,開始建立機械技術圖譜,這個過程很費時間,她不僅要翻譯這些文章,還描述相關技術的用途。
聞晴花了四個月才完成資料收集,國慶節後,聞晴把報告交給了李處長。
李處長看著厚厚一疊報告和相關資料不禁傻眼,聞晴的報告比董、吳兩人加起來還豐富。
看著聞晴的黑眼圈,李處長說:“小聞,你不用這麼急的,國慶節都在加班吧?給你兩天假,回去休息吧,我們先消化你的報告。”
聞晴交了報告也沒有回家,而是去了二夏村。
長夏酒廠現在有70多名員工,聞晴是廠長,柳泉是副廠長,王建國是副廠長兼總釀酒師,譚元芳是財務科長、柳泉的愛人吳愛梅是辦公室兼人事科長,王建國的徒弟金子聰是車間主任,李新國是倉庫主任,王建國推薦的勾調師傅汪國樟是技術員,負責勾調和灌裝。
6名保安全是退役軍人,榮獲過二等功的胡擎山是保衛科長。
現在酒廠月產量達到10噸,其中新酒坊每月可以產12噸白酒,每月可以對外銷售的白酒也增加到每月8噸,其中,清香型白酒3噸,濃香型白酒5噸,銷售壓力大了,柳泉的銷售科也增加到4個人,主要是往中部平原跑銷售。
聞晴準備把馬家巷48號後院那排門面用來賣酒,找來小胡師傅進行了裝修。
小胡師傅根據聞晴的想法設計了圖紙,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商鋪裝修,沒有花太長時間。
這次裝修使用的就是她從港城買的裝修材料,裝修效果也好。
聞晴帶著柳泉到了馬家巷,柳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