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媒體評論

願葉辛在同行和讀者面前,永遠保持“謎”一樣的狀態。

——蔣子龍

有人說,知青是最幸運的一代,因為知青的經歷是罕見的,荒謬的,以後再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而正是偏遠山村的鄉愁,密密的樹林、連綿的雨季和日復一日的繁重農活,給了知青們理想、意志、道德、良知的薰陶,讓他們理解了社會,讓他們有一顆正直善良的心和別緻的底蘊。那是泥土帶給他們的。

——雲南知青

知青歲月是一代人的陣痛,當總有人懷著複雜的心情回憶那些日子,當總有人在反思人生時掉下熱淚。那麼,逝去的年代總還有值得珍惜的東西。

——福建知青

一代人的青春,是知青們用汗水和眼淚、苦澀和艱辛、希望和憧憬,在蹉跎歲月裡書寫的。 ——葉辛

總序:永在流動的青春河(1)

不知不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已經快四十年了。

近年來,不斷地有人發來請柬,讓我參加編撰與知識青年有關的叢書;不斷地有人來約稿,希望我寫一些和當年的上山下鄉有關的文字;不斷地有人發出邀請,要我參加與知識青年話題有關的座談會、研討會;不斷地有人送來一厚沓的電視劇本,讓我讀一下這些準備投拍的、接近完成的本子,寫的都是知識青年們的故事。僅近半年多,光這樣的本子,我就拜讀了好幾部。

有關知青當年的故事,有關知青返城後的沉浮,有關美麗女知青坎坷命運及戀人的故事,有關知青的子女們和他們的父母間的故事,還有側重寫今日的知青子女在都市裡闖蕩的故事。

最近以來,一些有了空閒、一些事業有成、一些發了點財的知青們,經常以“永難抹去的記憶”、“難忘的歲月”等題目,對中國知青的命運進行思考、回眸和述評。讓人不由得會引出“時間是不是風化了情緒,歷史能否沉澱出真諦的思考……”

一切跡象都在提醒著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時中國發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並沒有從人們的記憶裡抹去。有些劇本和叢書的編撰者則開宗明義地宣傳,他們今天提起筆來描繪充滿苦澀和辛酸的往昔,就是為了紀念即將來臨的插隊落戶四十週年。

四十年了。真是人生易逝,彈指一揮間。

讀著這些充滿感情的文字,看著一部又一部描述往昔歲月的劇本,接觸著一批批原先認識和不認識的老知青們,我不由得一次又一次地捫心自問:是啊,這一段歷史是翻過去了,很多很多今天的少男少女,已經很難理解我們經歷過的那段貌似奇特的生活。我接受過的幾次電話採訪,問出的一些話題,不得不引起我的思索。比如有一個問題是:曾經上山下鄉的知青,究竟是多少人數?為什麼有的說是一千四百萬,有的說是一千八百萬,有的則號稱三千萬?又比如還有一個問題是,描繪女知青遭受凌辱的故事,是不是為了迎合今天市場的賣點?

當然,提出這些問題的記者都很年輕。但是,時間只是過去了三四十年,事實卻令人產生如此大的誤解,這一現象本身就讓我愕然。除了盡我的可能作出了回答和解釋,又不得不引起我的沉思。那麼,這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究竟留給了我們一些什麼樣的東西呢?重複地、喋喋不休地有時甚至是不厭其煩地去回顧以往,在今天究竟還有些什麼樣的意義可以探討呢?

有人說,知識青年,是20世紀中國史冊上一個無法抹去的凝重印記。

有人說,沉浸在知識青年們的如煙往事之中,是一輩子也走不出那條青春河。

有人說,頻頻回首風雨人生中知青們的故事,是在努力尋找青春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