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鐘擺在左右搖擺,時光長河的呼嘯奔騰;大到世界與世界的毀滅,小到夸克之間的聚變。
他彷彿要在這一瞬間昇華,成為宇宙萬物。
突然間,聽到有人在心底。
裡呼喚他,是藍星與地球,是尚未開荒成功的山海界,青石鎮,還有自己的表妹,那兩位網咖客人……這一絲的牽掛慢慢拽拉著他,從那種至高的理性狀態恢復。
“和尚啊,你吃飽了嗎?”
“弟子,飽了。”秋遠和尚雙手合十,感恩道。
“你在吃飽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不是要先去吃飽?”
這一句話有點繞口,不過秋遠卻聽懂了,微微欠身:“好像也是。”
“繼續逛逛吧,你既然認為,山海界已無前路,那我便帶你看看所謂前路,這是一個大多數人能夠吃飽的世界。這裡是大城市,還有小城市與鄉村,都可以去看看。”
秋遠和尚不由得對一開始的那一股戾氣,感到心中羞愧,是啊,世間哪會沒有前路?
看看這繁華盛世吧。
哪怕這個世界在佛祖眼裡有缺陷,再怎麼樣,都比山海界好了十倍百倍。
“弟子,想去前面那棟高大房子看看,那裡似乎有很多人。”
王昊一看,“家樂福大超市”幾個大字映入眼簾。
“你去吧。”
超市,不管是城市還是鄉鎮,隨處都可以找到。
然而“超市”的由來並不普通。
它是美國發明的一種文化現象,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各種超市開始在美國出現,代表著該國的繁榮經濟文化。美國將超市作為“自由市場的文化武器”來向全世界表明,只有他們的商品和分配方式能夠給人類最為富足的未來。
不得不承認,這種標誌性的文化現象,已經傳遍藍星。
人們早就對之習以為常。
果然,當秋遠和尚進入超市後,直接呆愣住了,那琳琅滿目的商品,大米、生鮮、衣服,一些奇怪的瓶瓶罐罐,疑似是酒,還有大量不明物品,甚至將他的呼吸也一併凍結住。
即便這個世界,已有足夠多的事情讓他震撼,但那麼多的物品,一眼望不到頭的商品,車水馬龍的顧客,給他帶來難以想象的衝擊感。
王昊心中感嘆,如今的人類對“超市”的存在見怪不怪。
但超市的廣泛傳播,有過很多的歷史事件,甚至,一定程度促成了20世紀,冷戰的勝負。
在1959年的美國國家展覽會上,美國人精心準備的展覽館,便是一家巨大的“超市”。
在當時,政府集中調運了三千噸的貨物,從書籍、雜誌,到電影、唱片,從罐頭食物,再到洗衣機、電視機、冰箱、汽車、船隻、拖拉機等等等等機械裝備,全都放在了超市當中,以顯示自由市場經濟制度下,巨大的商品經濟與繁榮。
而當初的蘇聯領袖赫魯曉夫參加了展覽的開幕式,並與副總統尼克松,展開了一場關於“東西方意識形態和核戰爭”的論戰。
而那時的蘇聯,採用計劃經濟,正在鬧饑荒。
赫魯曉夫面對超市文化的衝擊,面對密密麻麻的人群和琳琅滿目的商品,心中到底有什麼感受,沒有人知道。
在這之後,又展開了“玉米運動”,在全國範圍大力推廣玉米。但這一次運動很顯然失敗了,赫魯曉夫又多了一個“赫玉米”的綽號。
當然,赫魯曉夫並未被“超市文化”徹底擊倒。
被擊倒的是同樣訪問過“超市”的葉欽利。
葉欽利在自轉中沉痛地寫道:當看到美國超市貨架上擺放著的成百上千種商品以後,他第一次為蘇聯人民感到一種絕望的傷痛,像蘇聯這麼一個潛力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