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微微向前傾身,目光直視斯蒂芬·約翰遜局長,丟擲了一個特別尖銳的問題:
“事實證明,一些西藥也是經過多重嚴格的安全性、有效性對比實驗後用於臨床,但應用多年後發現其危害性極大且不可逆。比如五十年代風靡歐美的‘反應停’致畸事件等不勝列舉。所以,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旦出現差錯,帶來的後果是不難預料的。局長先生,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斯蒂芬·約翰遜局長表情凝重,沉默片刻後緩緩說道:
“你提到的問題確實值得深刻反思。但我要強調的是,FdA審批轉基因食品比審批藥物更加嚴格。在藥物審批時,主要側重於對特定疾病的療效評估以及短期的人體耐受性實驗。而對於轉基因食品,我們需要全方位考量。從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初期,就要對其基因改造的源頭進行詳細審查,包括插入基因的穩定性、是否會發生不可控的變異等。在實驗階段,不僅要有嚴格的動物實驗,且實驗週期遠超藥物,要觀察多代實驗動物的生長、繁殖、健康狀況,以確保沒有潛在的慢性危害。進入人體實驗環節,樣本數量和涵蓋人群範圍更廣,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性別、種族、健康狀況人群的差異。
並且,在轉基因食品上市後,我們的監測體系也會持續跟進,對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進行隨機抽檢,監測其在不同環境、不同儲存條件下的安全性變化,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立即啟動召回和重新評估機制。這一系列的流程和措施,都是為了最大程度保障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畢竟這關係到每一個民眾的健康與整個民族的未來。”
突然之間,只見約翰遜局長“呼”的站了起來,直接坐在了張啟的對面,對他不慌不忙的解釋道:
“親愛的張先生,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關鍵且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首先,在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評價體系方面,依據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其他眾多全球科研組織所確立的‘實質等同性原則’來行事。簡單來講,只要能夠充分證明轉基因食品和傳統食品在各個方面的指數是相同的,例如能夠確定不會導致過敏現象、營養成分毫無差異、不存在蛋白毒性等等,並且要順利透過600多個實驗環節的嚴格檢測以及第三方機構的全面安全審驗,那麼就可以認定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在食用安全性方面具有實質等同性,也就是說不存在安全性方面的問題。
從1960年代出現研究轉基因的相關科學論文起,全球已經有超過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百萬名以上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他們發表的實驗論文數量已經超過了10萬篇。透過如此大規模且長時間的研究,如今已經非常清晰地搞明白了轉基因的原理,也確切地知道轉基因本身並沒有毒性。”
局長稍微停頓了一下,喝了口水,接著說道:“其次,我們必須要深入理解轉基因技術的本質。轉基因技術實際上是在模仿大自然的規律,是向大自然學習的成果。它僅僅是轉入一個在最初就被確認是安全的蛋白質而已,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加強版的蛋白質。打個比方,如果把你吃的煎餅裡面原本的雞肉換成牛肉,無論是雞肉還是牛肉,本身都是安全可食用的東西。所以對於轉基因食品而言,確認其有沒有安全問題,核心就在於確認蛋白質有沒有毒性積累,因為轉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就等同於蛋白質。一旦蛋白質被確認是安全的,那麼轉基因也就是安全的。
在轉基因科研的過程中,科學家們在做的第一步,注意是第一步,就是要完全確認這個即將轉入的基因是絕對安全無害的,只有完成了這一步之後,才會進行後續的研究工作。這一點與藥品的研究原則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所有的藥品成分從一開始就知道是肯定存在有害性的,而轉基因食品的研究原則是從起點上就必須確保轉入的蛋白質是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