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把手中的那些“裝飾品”換成更需要的生活物資。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時逢亂世,很多古董的價值何足道哉。
文物中的貴重金屬,他們可能不會換。但瓶瓶罐罐和容易損毀的紙張之類的卻是早換出手去最好。
此時英國人還有些存貨,還不是生活最困難的時候,付出的價格相應要多一些。但如果歷經戰火後,還不知道有幾多文物要被損毀。孟享才選擇了提前來兌換。相比起華夏文明的那些不成再生的結晶來,多付出一點資源和金錢,算不得什麼。
如果純真收購華夏文物,可能引起華夏文物價格的提升,也容易引起英國政府的注意。所以這一次的兌換,不但僅包含華夏文物,幾乎什麼文物都收購。埃及的、印加和瑪雅人的、印度、古巴比倫的、阿拉伯的各個國家的都收購。
這個時候除歐洲文明的一些文物,這些歐美人會自覺呵護,價格也比較高外,其他地區的文物在大眾的眼裡邊,其實不是像少數的專家那麼稀罕。不過,孟享卻知道後世的文物價格的飆升。不另外,就阿拉伯的文物吧,當那些阿拉伯的石油大富豪們,看到本民族的文物後,絕對是一擲千金的肥羊形象。
固然好比埃及、古巴比倫、瑪雅、古印度等國家的文物雖然沒有幾多後人來高價購買,但這些文物中包含的古代文明的歷史,可以解開一個個的謎團,更好的認識人類的成長。這也是孟享不容錯過了。
收購的文物多了,付出的價格自然也就多,孟享也不是全面收購。自國內招來的近百位鑑定師,涉及各方面,但重點是文字記載的各種媒體。
文字無疑是最直接的記載歷史的工具。經過滿清幾百年的折騰,華夏的文字記載缺失了很多。一些書籍,好比《天工開物》等,還需要從日本人那裡才瞭解到。相比那些花瓶,文字可以更加明確的告訴我們一點什麼。
歷史的研究和文物的收藏有重複的處所,但目的也不盡相同。在很多歷史學家看來,即使是那些後世賣到上億的那些花瓶,也比不上一塊甲骨文牛骨頭或者龜殼。
孟享收購文物是為了瞭解歷史,讓華夏文明更加的充分,而不是為了收藏賺錢。
一些僅僅是稀世珍品,而歷史研究價值不大的物品,孟享也沒有興趣採購。絕對不會像後世的那幾顆生肖頭像那樣,花上上億的錢來買些豬頭、狗頭。有那個錢還不如投資教育,多出幾個人才,為華夏多添一份新鮮的元氣,而不是守著棺材板的暮氣陷溺。
還不如比及國家強大了,再搶回來。若不是擔憂一些文字性的工具消失,孟享只會比及以後指揮大軍來搶劫。破壞諸如希臘、羅馬還是歐美的一些藝術品,孟享不心疼,但自己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傳承,卻是能儲存一些就儘量多儲存。
這樣的民間兌換,成績還是喜人的,最大的驚喜來自於3斤茶葉和2雙尼龍絲襪別離換來的3冊和2冊《永樂大典》。其中就有鄧御夫編輯比《齊民要術》還要詳細的的《農曆》的一部分。
昔時英法聯軍一把火燒了翰林院,翰林院中無盡的藏書很多被焚為漫天的紙灰。《永樂大典》被搶的搶、燒的燒、盜得盜,翰林院最後是剩下了64冊。要知道永樂大典共有10095冊,遠不是刪去了大量科技和軍事等著作的閹割版的《四庫全書》可比。
雖然後來經過了多方蒐集呵護後,到了34年,那時的國立北平圖書館手中也不過才有93冊殘本罷了。後世孟享曾記得永樂大典現存的400餘冊也是散佈在8個國家。
先鋒軍佔據了北平後,當初要要運到美國去的六十多冊《永樂大典》,被返還了回來,從日本人手中有奪回了2冊。加上這5冊的意外驚喜,先鋒軍手中已經掌握有百冊了。
不過,還有陸續的《永樂大典》被收集到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