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是場外還是場內,作弊的手法五花八門,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十幾種。
徇私請託、洩漏考題、夤緣賭買、暗通關節、夾帶入闈、場內傳遞、槍替倩代、冒籍應試、冒名頂考、隱匿捏報、割換試卷、竄寫代改、飛鴿傳書,亂號抄襲、罷考鬨鬧等等,真可謂五花八門。
一連九天下來,足不出戶,在此期間也偶有一些舞弊事件不時地被發現,但總體還是基本順利的考完了。
而接下來等待發榜的日子更加的難熬,不時有科考黑幕傳出,傳得最厲害的是幾名閱卷管在考場內外公開交換考卷,因為幾乎每一個閱卷官都賣出了幾十或者更多的關節,彼此交換考卷,為的就是找到各自事先約定好的暗號密語。
考官們不再以真憑實學來錄取考生了,而是一門心思地核對暗號密語去了。
但還是有一個人是認真仔細的批閱試卷的,他就是朱圭。
這一天,朱圭正在批閱試卷,看到一份試卷,不但字跡工整,而且各門皆優,尤其是其中的一篇策論,文字犀利,見解獨到,實在是多年以來難得一見的好文章。
策論是考學子們對於時下政局的各種見解和給出相應的對策,這篇文章的開篇寫到: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以民生為本,“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乃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以上一段文字,援引自孟子的《梁王章句上》,意思是:沒有固定資產而能不改變志向的,只有士才可以做到,可是平民,因為沒有固定資產,就沒有堅定的志向,因為沒有堅定的志向,就違法犯罪,無不為己,一旦犯罪,然後受刑,這是陷害百姓的行為,哪裡有仁德的君主做陷害百姓的事情呢?所以英明的君主應該保護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於餓死。然後督促引導他們棄惡從善,那樣老百姓才更樂意聽從國君的教導。
文章開門見山,點明主旨之後,便聯絡當下,闡述利弊,分析得失,最後給出結論。
文章最後說道:願天下人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則無人不歡喜,無人不稱讚。
朱圭看完之後,連聲叫好,當時就有意定為第一名,但這個最終權利卻在主考官理親王那裡,除了朱圭之外,還有其他幾位副考官,所以朱圭便和幾位副考官商議,理親王掛主考官一職,但不管具體事務,一般由幾位副考官商議之後報於他知曉就是了。
可是其他幾名副考官看後,卻認為文章雖好,但不合時宜,定為第一名恐怕不好,其中閱卷管王日俞也極力反對,然而這篇文章卻正是是他閱後推薦上來的。
王日俞認為定為第一名實在不妥,但可以參加殿試,但朱圭堅持要定前三名,最後,鬧到理親王那裡,依以往慣例,第一名由主考官定奪,第二名由資歷最老的副主考官定奪,以此類推,朱圭是資歷最老的主考官,但還是擰不過其他考官的反對,將這份考卷定了個第三名,已經是朱圭一再堅持的結果了。
終於等到放榜的那一天了,第一名來自江蘇,第二名來自雲南,第三名來自揚州的吳泌。
這吳泌平日裡吊兒郎當,居然考了第三名,而一向品學兼優的張書勳卻幫上無名,大家除了惋惜還是惋惜,張書勳也只有長嘆一聲,看來這一次,落榜了。
放榜的第二天,前三名考生的考卷公之於眾,其餘考生就沒有這份榮幸了。
一大批學子圍在榜文前,對前三名考生的考卷評頭論足,張書勳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