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的比重很大,因此房地產市場萎靡引起的土地流拍使得政府財政收入縮減,為了刺激市場,政府才採取了救市行為,但是這對於消費者來說卻幫助不大,央行“雙率”齊降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流動性,降低居民的還貸成本,但市場的根本矛盾是相對於居民的實際支付能力,房價過高,已經偏離了內在的價值。也有一些專家明確表達了反對救市的意見,為政府財政應主要用於公共事業,針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應更多地運用市場手段而非行政手段。 還有學者對政府“救市”政策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認為破壞了社會公平。
與此同時,多數的消費者也堅定地選擇站在了不支援救市陣營一方。搜弧網站進行的〃政府該救市嗎?〃網路調查顯示,94%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不贊成政府救市;90%的人認為救市是在為開發商〃鬆綁〃;96%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沒必要救市。政府該不該“救市”?“如何救”才合法有效?“救市”政策的效應如何?一切似乎有待觀察。
而進入2009年北京等城市和地區似乎開始出現市場回暖的跡象,但房價下跌的趨勢仍在延續。房價是不是真正形成拐點了?並已走入下降通道?有多大的下跌空間?調整週期有多長?房價形成和波動的內在機制是什麼?
房價理論(1)
本節是對國內、外關於房地產價格形成及波動機制的理論研究綜述。國外關於房地產價格形成及波動理論
國外關於房地產價格形成基礎理論的研究集中在地租理論,包括:古典地租理論,19世紀上半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地租理論,發展到*主義的地租理論,古典地租理論往往將地租解釋為一種剩餘產品。新古典經濟學家往往把所有地租都解釋為級差地租,把地租看成土地生產力的報酬。*的地租理論,主要有級差地租理論和絕對地租理論。*認為,地租所反映的是一種社會關係,是土地所有者憑藉其所有權對直接生產者所創造的超額利潤的佔有,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土地所有權的存在和壟斷是產生地租的根本原因。
*還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對地租進行分析。從質的方面看,土地所有權集中體現在絕對地租上,即無論土地本身的狀況如何,只要有土地所有權的存在,就必然有地租的存在。我國實行土地有償有限期使用制度的理論,正是由此推匯出來的。從量的方面看,地租又分為級差地租Ⅰ、Ⅱ兩種形式,由於所利用土地本身狀況的差異,以及利用者投資等方面的差異造成地租量的不同。此外,*還提出了計算地租量的公式:地租=市場價格…個別生產價格 ,還提出了“資本化的地租表現為土地價格”,其公式為:土地價格=地租÷還原利息率 。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地租理論,則主要是從供求關係來研究。馬歇爾認為,地租理論不過是供求理論中特定的一種主要應用而已。西方學者所推崇的城市地租理論從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調整角度出發,透過建立並完善引起土地價格變化的變數體系來研究地價。1945年,拉特克利夫出版了《城市土地經濟學》,重點研究了土地供求、土地與住宅市場的均衡模式。
非均衡的思想首先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了與一般均衡理論不同的想法,創立了具有非均衡特徵的宏觀經濟學。其後,為了彌補“凱恩斯革命”所帶來的宏觀、微觀的經濟學之間的差異,西方經濟學界試圖用非均衡分析的方法建立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這樣,就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非均衡理論體系。
1945年,拉特克里夫出版的《城市土地經濟學》(中譯本)開始分析城市土地供求狀況,研究土地市場均衡模式,分析不動產市場結構。
Burns和Grebler在1977年出版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