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人在洛陽哪一點最令楊段滿意,那就是『呼朋喚友』了。他在播州的時候當然有朋友,但播州和他一樣的學者真的太少了。平常學術交流更是隻能透過書信,和播州之外計程車大夫往來。
當下在洛陽,什麼樣的人沒有?精英學者是最不缺的人群之一了。落腳才幾日呢,楊段已經認識了很多,平日裡常常往來,論學問論文章,真是不亦樂乎。
眼下又有錢在手,心裡便想著喚幾個朋友出門相聚。
周氏這種事是從不管束楊段的,只叮囑小廝記得照管好,別讓楊段受了風寒,也別喝多了酒,晚上出什麼事。
「你去罷對了要記得後日要住新居了,與你那些朋友說一回,到時也好溫居。」
這時南北都有溫居的習俗,只不過有的地方溫居,客人不用帶東西,有的則要送禮,還有的要送份子錢。
楊段應了一聲,便去了。
回頭到了後日,果然是入住新居——場面挺熱鬧的,除了楊段的朋友來了些,多的還是楊盛的朋友、同僚之類。他在洛陽為官數年,雖說品級不高,但認識的人還是很多的。
洛陽這邊的風氣是溫居時直接拿錢,號稱『網義』。
據說是因為洛陽房價實在太高,一般人艱難買房入住之後,手中就空空了。所以朋友們溫居,送來的錢是解燃眉之急的,所以叫『網義』。
對於楊盛能入住新宅,朋友同僚們往往都很羨慕。
其中一位朋友就道:「子升先前說自己出身大族,家族在地方也是豪強,我還不信。如今看來,卻是真的了,伯父一來便買下恁大住宅,今後生活便好做了!」
洛陽的房價就是這麼高,很多官員來了都得租房子住。楊盛之前就是租房,和他有往來的朋友、同僚,自然也是差不多的情況。
播州楊氏說起來不是無名氏,但對於尋常人來說,誰在意這個?所以楊盛自報家門,也沒人覺得他出身不錯。倒是現在一座宅子,什麼疑問都沒有了。
其實這座宅子也不很大,連廚房、馬房這種房子也算上,總共也才三十七間半宅子裡,房子格局很規整,是一層一層的,總共有四層——楊宜君住在第三層最西邊,這邊原本應該也是一位小娘子的閨房,所以格外精緻僻靜一些,還有一道粉牆與東邊正院隔開呢!
不過,這樣的房子在洛陽已經算大宅了,難怪楊盛的朋友與同僚,不少人都面露艷羨之色。
溫居時,男客在外面有楊盛楊盎兄弟張羅,女客在內,則是周氏和兒媳韋氏招待,另外楊宜君和姐姐楊宜主也有幫忙。
楊宜主這邊收到信,知道爹孃已經到了洛陽了,也不等縣衙封印,丈夫得假,自己先一步帶著兒女就來了。今日孃家溫居,她也幫著亂了一回。
眾多女客都格外注意楊宜君不注意是不可能的,楊家在家的女兒,除了她就是小侄女了,小侄女才多大?大家當然就看她這個正值嫁齡的小娘子了,特別是楊宜君還這般貌美。
這種程度的美貌已經超過尋常人家的經驗了。
以至於有心想藉助這樣的社交機會,給楊宜君尋訪親事的周氏要失望了女眷們當時都『不敢問津』,回去之後說起『楊家小娘子』,只是讚不絕口:「真真是個絕色佳人,洛陽美人天下知,平日裡多少人物都見過了?如今卻被一個小地方來的小娘子給比下去了!」
除此之外,卻不談給認識的哪個青年才俊介紹,保這一媒。
正經做媒的,肯定是奔著說成婚事去的,講究的是兩邊相對。家世、品貌之類,都要相當,這樣婚事才能成,今後也才能順順噹噹,無人抱怨。
如今見女方美到這地步,都是有些望而卻步了在人家家世也不壞的基礎上,這般美貌要配的人,大家的認識的『青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