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往何處去”的問題。龍英華:《世界往何處去,中國往何處去,北大往何處去》,收入《原上草:記憶中的反右派運動》,頁132。但他們卻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現在,後來者在經過血的教訓以後,於八十年代初,再次提出這一耽誤了23年的歷史任務,自不難感受其內在的沉重。
《社會主義民主論綱》與《官僚主義批判大綱》二文,從另一角度提出了作者的社會主義觀:社會主義的本質,“不僅在具有更高的福利制度,而更在於每一個人真正的自由程度”。而“這種自由程度,首先是勞動的自由,即勞動者可以自由地發展自己的體力和智力,可以直接地支配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他認為“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本質特徵是實現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在社會化生產基礎上的直接結合”。他因此而特別提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自由生產者聯合體”的設想。另一位競選人也對馬克思的“自由人的聯合體”的思想特別有興趣;正是依據馬克思所強調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1,人民出版社,1972年,頁273。馬、恩的這一思想在1980年的北大競選中很有影響。,他如此提出問題:我們自稱“社會主義國家”,“作為集體,我們被稱為主人,作為個人,我們是否受到了應有的重視;作為主人,我們被稱為有權管理國家的人民,作為個人,我們是否具有不受威脅的真正監督、批評‘公僕’的起碼權利;作為階級社會的成員,我們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階級的烙印,作為個人,我們是否就不應有自己的個性;作為人,我們組成了社會,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我們是否只應該是個被擰在哪裡就在哪裡發光的螺絲釘?”顯然,在一些競選人和他們的支持者看來,離開了每一個個人的自由、權利,是談不上社會主義的;不管打著怎樣的神聖的旗號,也包括社會主義的旗號,只要是抹殺個人自由,剝奪個人權利,就只能是“假社會主義”。
不能遺忘的思想遺產(8)
這樣,1980年的北大校園裡的這一代人在回顧、反思歷史,面對未來時,幾乎只有一個選擇:中國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中國必須改革,必須進行體制的根本改革。如一位競選者所說:“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文藝體制,今天已經成為我們社會最強有力的呼聲,任何新老‘凡是派’都無法阻擋。”
問題也就在這裡,當“改革”成為一種潮流,甚至成為時尚、時髦,人人都“鹹與維新”時,就孕育著危機:有可能掩蓋同在“改革”大旗下,不同利益群體的不同要求和必然產生的分歧。因此,“改革”的呼聲越高,越是要明確地提出:是什麼“改革”?“改革”的目標、方向、路線——是什麼?應該說,1980年的北大競選人在這一方面,是有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自覺的:他們正是要在中國改革成為潮流的時刻,發出自己這一代人的不同於其他利益群體的聲音;而如前所說,他們這一代是接近中國社會底層的,並且有代表“公眾利益”,著眼於國家、民族長遠健全發展,而非某個既得利益集團的眼前利益的高度自覺,而且他們也正是中國改革的生力軍,因此,他們的聲音,對中國的改革,無論當時,還是以後的發展,都是特別重要的。
那麼,他們對方興未艾的中國改革,提出了什麼訴求呢?
(三) “創造一個上下結合的改革範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