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早已不復當年雄風。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明朝連續多次北伐,這些北伐行動雖然不能滅亡北元,卻嚴重的削減了蒙古部族的元氣,現在北元只有幾十萬族人,就算全民皆兵,最多也只有十幾萬軍隊,單靠這十幾萬軍隊想重新入主中原是不可能的。
作為北元的實際領袖,現任知院鬼力赤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力排眾議,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在兵強馬壯之前,沒有大舉南侵的打算。不過現在天時大旱,牛馬多有餓死,為了不讓族人餓肚子,他不得不興兵入侵河套一帶。
然而,明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數萬軍隊據長城以守,還是能拒敵於國門之外。眼看攻明無望,鬼力赤就把目光定在了順天府上,用貿易來緩解生存壓力的同時,還想刺探北平軍的虛實。
萬磊並不理會北元會搞什麼陰謀陽謀,只知防人之心不可無,他早就與軍委議定了幾套應對方案,北平軍也處在備戰的狀態下,可以應對一切意外,力保北平城不失。
六月十四日,在關城外觀望了幾日的北元方面終於派出使者團,在臨時貿易點與萬磊等人開展了會談。為首的是一個叫阿魯臺的人,任什麼官不清楚,不過北元也就幾十萬人,跟順天府一樣,只有草臺班子而已,只要說話算數就行,沒人在乎對方是什麼級別。
交易的大體方案在幾個月前就談妥了,一萬匹馬換一萬個鍋,一萬斤羊毛換一萬斤鹽和一千斤茶葉,另有一些零散的條款,還是用牛馬等物來換取布匹酒水針線等物,稱得上是物物交易,誰也不吃虧。
當然,說是一套,真正做起來,很可能就是另一套,比如說,蒙古人會用劣馬來以次充好,又比如說,府天順方面會用加砂的鹽來交易,所以說,當面鑼對面鼓地說清楚,先小人後君子,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
北元方面的來使對那些關於馬匹和羊毛的質量的補充條款並不太在意,不過他們臨時加了一條補充條款:要用牛馬來交換糧食。順天府內本來糧食儲備就不足,所以也沒有外賣的打算,北元硬是要買,本來還算友好的會場氣氛就降了下來。
其實,糧食問題一直是制約蒙古人發展人口規模的頭號難題。不得不說,吃飯穿衣是所有民族的頭等大事,雖說蒙古人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牧馬放羊,不過馬牛羊的產量始終有限,要是蒙古人頓頓吃肉,再多的牛羊也不夠宰的。
所以,從外部進口糧食成了必要之舉的。如果開放糧市,一頭牛最少也能換到兩石米麵,這兩石米麵夠一個人一年的伙食了,而殺掉這頭牛,不夠一個人吃兩個月的。
從這個層面上講,以牛羊換糧食對蒙古人來說是相當划算的。畢竟牛是放養的,放牧本來就蒙古人的生活,不用計算什麼生產成本。而糧食是要春種秋割,是農民一粒一粒地種出來的,粒粒皆辛苦。
來使臨時強加上換糧這一條,萬磊也陷入了為難之中,他當然知道這是一種變相的敲詐勒索,如果同意了,北元方面肯定會認為北平軍軟弱可欺,以後定會提出更多苛刻的條款,或者直接拿劣馬來索要更高的價格。但是如果不同意,難免北元不會狗急跳牆,撕毀和議並舉兵入侵。
“貴方提出的這個換糧條款也算是公平,只是我們順天府也缺糧,只怕沒糧可賣。”作為主談判人員,趙鴻儒見萬磊沉默不語,就開始婉拒。他可是知道的,糧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順天府的糧庫裡只有半年的儲備,這是明顯不足的。
“今年天時久旱,水草不豐,牛羊多餓死。作為盟友,你們怎麼能眼睜睜看我們捱餓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