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因為家庭條件差的太多了。現在陳墨白就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一個鄉鎮的苗圃研究員。說是研究員,其實就是一個勤雜工。每天研究種子,研究土壤,研究怎麼讓糧食增產。
偶爾也研究一下家畜一類的。
陳墨白有很多名譽證書,比如什麼育種界十大傑出青年,知識青年下鄉榜樣。陳墨白還寫過很多論文,諸如:提高糧食產量從雜交小麥開始,如何提高一頭母豬的產仔率,如何保護白菜不被嚴寒天氣破壞減產等等。
但是,這些只是名譽證書。並不能當飯吃。陳墨白的工資仍舊還是十二塊,比省城的最低工資,還要低一些。
省城的最低工資,還有二十三塊呢。
而吳霜雪則是吳家的掌上明珠,吳家還有錢。吳霜雪極有可能大學畢業之後,考碩士,博士,甚至去留學,都是有可能的。
最不濟,也能回家繼承億萬家產。
兩個人的社會身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其次,陳墨白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大齡青年,是一個老光棍了。
當年知識青年下鄉幫扶,這一晃就是五六年的時間了。除了逢年過節,陳墨白基本不回家。
有的時候,他需要忙工作。在桃花源鎮苗圃的工作,大部分的時候,都需要去野外尋找一些優良的種子。之後回到苗圃,進行雜交實驗。
這是一個很苦很苦的工作。而且苗圃裡的工作人員,並不是很多。裝置什麼的也落後的不行,所有的資料,都需要陳墨白親力親為。用筆記錄。
也許是在鄉下呆的久了,陳墨白也開始慢慢的喜歡了鄉下寧靜的生活。鄉下遠離喧囂,格外平靜。
那裡沒有什麼爾虞我詐,也沒有什麼功名利祿。人們為了活著而活著,有些人說他們沒有理想。但是,有理想的最後不也是塵歸塵土歸土嗎?
而且陳墨白覺得,種糧食這件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民以食為天,雖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反覆種地。但是,這本身就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沒有人耕種土地,吃什麼?喝什麼?
桃花源鎮更加偏僻,道路特別差。這也註定了桃花源鎮特別安靜。
陳墨白在鄉下如魚得水,不怎麼用和人打交道。每天就是勤勤懇懇做實驗,想盡一切辦法,找到最好的方式,提高糧食產量。
回到城裡這兩天,陳墨白被車聲吵得已經兩天沒有睡好了。他現在特別想回到鄉下去,才能睡一個安穩覺。
陳墨白都覺得自己有一些討厭喧鬧了,想定居鄉下了。
他劉知道,他和吳霜雪就更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