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夫婦的引領下,跋涉數十里,來到觀祭地。令張放大感意外的是,這場祭祀規模還不小,非但附近十數個聚落都來了,甚至還有從三水、方渠、鬱郅,甚至馬嶺來的善男信女,總數近千人。不過,穿綢著緞的沒幾人,顯然絕大多數是庶民。除此之外,還有數十個有點像丁役的壯丁,手持叉棒,在幾個佩刀的遊徼(漢朝鄉一級三老之一,掌徼循禁賊盜)及佐吏指揮下,據守在路口及高處,監督巡察。畢竟這種非官方的千人大型集會,歷來為統治者所忌,採取一些防衛措施,又不至於太刺激民眾,使用附近鄉村的壯丁,倒是一個不錯的法子。

山谷前林木蔭鬱,觀祭人群雖多,但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躲蔭納涼之處。別處陽光暴烈,蒸烤得整個大地如同桑拿房,但在這山嶺下谷口前,卻有陰風陣陣,通體舒泰。張放暗自揣度,這些人與其說是來觀祭的,倒不如說是來納涼的吧。

現場最令人矚目的,就是黑霧嶺谷口前,一座高近兩丈、方圓十丈的土臺子。這土臺子下寬上窄,呈金字塔形,兩側有土階可上,臺上被石碾滾壓平整結實,而臺下周圍雜草叢生,顯然不是最近才堆起來的,至少有幾十年光景。

此時臺上立著八名精赤上身,披著一條赭色麻條的巫漢。烈日之下,黝黑的面板汗珠滾滾,但那八條巫漢卻一動不動,手持各種古怪祭器,滿面虔誠。臺下還有兩個巫漢,牽著兩條呲牙吐舌的大黃狗,守住兩側登臺口。

按漢代規定,平民只能著本色麻衣,不得穿有色衣裳或飾物。不過,在這種祭祀的特殊情況下,還是可以破例一二的。

在土臺正下方,兩個牽狗巫漢中間,有一個半人高的黑漆木箱,蓋子翻開,不時可見前來觀禮的平民排隊上前,往匣子裡扔錢,叮噹之聲不絕於耳。就連陪同張放一行前來觀禮的諸臾夫婦,也往匣子裡扔了十幾枚五銖錢。最令張放等人吃驚的是,有好幾個平民裝束的男女,竟然往黑匣裡扔了黃金、白金(銀)及玉飾等貴重錢物。

這是怎麼回事,什麼時候大漢的平民那麼有錢了?

待諸臾一解釋,張放方才明白,自己又被大漢朝的制度給涮了——漢朝最早確立了重農抑商制度,甚至給商人設“市籍”,打入另冊。儘管這個制度在漢朝中後期有所鬆動,商人中亦不乏入粟拜爵,入朝參政者,但對大多數商人而言,地位仍然低下。商人不能乘馬車,只能坐牛車,亦不能騎馬,不能穿綾羅綢緞,不得戴冠,只能戴幘……無論你多有錢,走在大街上,穿著裝束一如平民。

那幾位隨禮的“平民”,其實是來自馬嶺的商人,無怪乎出手如此闊綽了。

張放目光在人群中掃瞄,突然遠在三十步外一棵大樹後露出一角湖綠色裙襬,引起了張放的注意,在這滿場滿目粗布麻衣之中,竟有質地如此上佳的衣裙,其人必是貴族無疑。這窮山僻壤的巫祝活動,多是本地民眾與耳目靈便的商人參與,官宦貴人極少出現,一旦有這樣的人,自然極引人注目。

臨來之時,張放也正是為了不惹人注意,才換下一襲錦袍,改穿與韓氏兄弟差不多的葛衣麻鞋,再戴上遮陽笠,方才泯然於眾。

正當張放目光剛要移開之時,那湖綠色裙襬一收,又顯出一淡紫色衣角來。這紫衣人身體探出樹幹大半,正好能讓人看清其面貌。

張放目光上移,一觸紫衣人容貌,不由得霍然一震——這一震,立即令目不能視物,只專注於身邊人感受的阿離敏銳感覺到。

“小郎君,有何不對麼?”

“無事,見到一個熟人。”張放燦然一笑,低聲道,“我且去打個招呼,你們好好在此待著別動。”

韓氏兄弟與青琰嘴裡應著,惑然的目光隨張放的行進路線看去,很快也注意到了那紫衣人,齊齊哦了一聲“原來是她!”

張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