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旗幟上看,是怯薛軍。”
“怯薛?主帥是伯顏嗎?”
“主將旗幟上顯示的正是伯顏。”
“數千怯薛,用意何在呢?”呂文煥似是自言自語道。
範天順道:“呂帥,以這幾千名怯薛的兵力,攻城似乎不像,或許是和當日的嗦都部一樣,試探我郢州的佈防。”
“恩,很有可能。三位將軍,我先返回襄陽,這裡就拜託各位了,還有,我帶來的五百名黑炭團將士就留在你們這裡。”
牛富等人喜道:“呂帥放心,人在樊城在。”
近五千名怯薛軍在伯顏的帶領下,大搖大擺地向郢州方向行進。對於自己親手訓練出來的怯薛軍,伯顏絲毫不會感到擔心,怯薛軍將士本就是千里挑一,其素質和天賦均是超出一般的兵士,加上近乎殘酷的訓練,方有如此成就。在空曠的道路上,這支自負的怯薛軍巴不得宋軍來攻,好讓他們過過癮。
伯顏上任後,將原有的一萬名怯薛軍擴充為五萬人,經過數年的嚴格訓練,經挑選後,留下了二萬九千名合格者。
怯薛軍始自成吉思汗,是其最為重視的一支部隊,平時駐紮在成吉思汗大斡耳朵(帳殿)周圍,分四班,每三日輪流更直宿衛;戰時則隨成吉思汗出征。怯薛軍由宿衛、侍衛、,環衛三隊組成,各設隊長,總隸於怯薛長,怯薛軍和蒙古其它軍隊一樣,最小的編制為百人隊,之上是千人隊,再上面是萬人隊。在成吉思汗晚年,怯薛軍的人數一度達到十二萬人之多。後來的歷任蒙古大汗對於怯薛軍的人數和待遇都作出明確的規定,對於怯薛的人數,一般控制在一萬到三萬之間,普通士卒的待遇均不會低於常規部隊的百戶甚至千戶,隨著怯薛軍將士待遇的提高,要養活十萬怯薛軍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類似怯薛軍的懷都,其職位只是侍衛隊的一名都統千戶隊長,卻能夠和阿術手下的都指揮使們平起平坐,而且類似阿刺罕、忽刺等不少傑出的將領都是出自怯薛軍,足以見得怯薛在蒙古軍中的地位。
過龍尾洲,經宜城縣(縣城位於漢水之西)東部,再向南前行了約莫兩個半時辰後,懷都道:“伯顏將軍,再往前就是郢州城了。”
“恩,傳令眾將士,原地休息,謁只裡將軍,地圖。”
謁只裡,蒙古怯薛軍環衛隊千戶都統。
懷都指著地圖道:“將軍,郢州城有三個城門,據我軍獲得的情報來看,東門由宋軍臨安軍區第三廂的一個軍及部分御林軍駐守,西南面的城門由南朝水師駐守,西北面則由第三廂的另外四個軍駐守,其防線在城門外約兩裡之地的談家灣山寨,整個郢州城的宋軍總兵力大約在兩萬人左右。”
“好,我們就先去談家灣看看。謁只裡,一刻鐘後出發。”
談家灣山寨位於郢州的西北面,是從北面進入郢州城的唯一通道。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王安節率領臨安軍區第三廂將士抵達郢州後,便將談家灣寨改建成一座兵營,作為郢州城北面的主要防禦區域,也就是郢州駐軍所說的西大營,第三廂指揮使吳松含的指揮部便設在此處。
早已收到訊息的吳松含卓立寨門之上,周邊站著各軍的主要將領。不一會,只聽到戰馬嘶鳴聲四起,隨即便見無數煙塵在空中飛舞,數千騎軍如一陣風似地來到談家灣山寨門前,整支隊伍陣型緊密,很難想象這是一支經過長途跋涉後的大隊騎兵。
吳松含等人往下看去,只見當先一員大將,白馬銀盔,手持方天畫戟,生得是器宇軒昂,威風凜凜,倘若將跨下坐騎換成赤兔寶馬,活生生就似三國呂布再世。
“來將通名。”吳松含提氣大聲喝道。
“大元徵南副元帥伯顏是也。”伯顏勒住韁繩反問道,“上面是南朝哪位將軍?”
“臨安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