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還有什麼是需要言語的嗎?
“臣此來,已抱必死之決心,不僅是為自己贖罪,更是為全天下敢於抗擊金賊之人,臣會告訴他們,即使我們佔了劣勢,也一定可以擊敗金賊,奪回國土,進而收復燕雲十六州,鞏固國防,西取党項賊之河湟地,奪回產馬地,以五年時間打造十萬鐵騎,進而北伐草原,則漢唐盛世為之不遠矣,大宋必可達到前所未有之盛世。
雖然臣可能看不到這一天,但是臣會祈禱,會祈禱這一天早一些到來,願陛下秉持絕不退讓決不妥協之精神,與金賊死拼到底,金賊百萬口眾,禁不住大宋的死拼,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大宋,諸位,在下看不到那一天了,但是我希望,在場的諸位,都能秉持這份決心,堅持到看到這一天的時候,你們受過苦難,知道金賊之兇殘,知道落入金賊之手,生不如死,既如此,何不轟轟烈烈戰死,還能搏一個青史留名!
諸位都是大宋重臣,親王,乃至於皇室,諸位之振奮,便是大宋之振奮,諸位之拼搏,便是大宋之拼搏,諸位還記得嗎,城破之前,東京三十萬百姓要求死戰,百姓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只是缺少一個領袖,若是諸位願意承擔此則,大宋億萬百姓都將為大宋之戰力,金賊遠不及之!而我大宋,全民皆兵!
在下或許不該非議太祖皇帝的祖制,但在下快要死了,臨死之前,也就不想再有些什麼忌諱,前唐軍閥混戰,或許是前車之鑑,但大宋過於限制武人和軍隊,也造成了今日之惡果,這就彷彿兩個極端,都會傷到自己,在下讀史書,讀聖人之言,所悟出的道理,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各為國家之左右臂膀,缺了任何一者都不可以。
過去諸位皆不以為然,甚至誰這樣說,誰就會被認為是造反,真的是這樣嗎?防內甚於防外,遂造成今日之局面,攘外必先安內是必需的,這是古之兵家第一準則,兵者兇器也,也是對的,在下也認同,但是,軍隊就是保家衛國和開疆拓土的猛獸,而不是圈養在豬圈裡的豬,把軍隊的手腳鎖住,便是如今之局面,諸位還不明白嗎?
在下將死,這算是在下的遺言,在下衷心希望,大宋能有文武昌盛的那一天,也一定相信,大宋會有那樣一天,吳用,你率軍一千護衛太上皇和陛下火速南下南京,沿途招募士兵保護太上皇和陛下,抵達南京之後,立刻召集手中所有軍隊,集合我派回去的人馬,協助陛下改組所有能召集的軍隊,太上皇,陛下,諸位,嶽翻告辭!來生再見!”
嶽翻轉身上馬,朝著不可預知之地快速前進,那面大旗被王輝扛著,隨著嶽翻一起衝鋒,那是一種信念,一種牢不可破的信念,一種誰都阻擋不了的信念,因為這種信念,嶽翻再也不會懼怕死亡,再也不會懼怕一切。
太陽漸漸升起,強烈的光線刺破了這片大地上所有的濃重的黑暗,似乎在向人們預示著,新的未來,一步步來了。(第三卷完)
二百二十六 賣國者,殺無赦!
既然已經抱定必死之決心,那麼其他的一切都和嶽翻沒有太大的關係了,他已經改變了歷史,已經改變了太多的歷史,他已經很滿足了,現在要做的,是錦上添花,吳用揮淚告別嶽翻之後,嶽翻還能掌握的軍隊,據不完全統計,只有二萬多一點點,夜晚的突襲戰鬥中,戰死者大約有七八千,與其相對的,金兵的傷亡人數在兩萬以上。
時間不多了,一定要趕在那之前,把東京城撥亂反正,斬殺叛國賣國者,疏散整個東京城,以防金兵在暴怒之下屠城。
那麼,如何進入東京城,就是一件有點學問的事情,不過很快嶽翻就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或許,這根本不是什麼有學問的事情,宋雖然有種種過錯和不對的地方,但是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宋使唯一最接近現代社會的朝代,甚至於他的社會福利政策相當完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