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考試合格後升內捨生;內捨生兩年一考,考試優異者納入上舍生。三舍生,太學均提供免費伙食,內捨生和上舍生可以擔任政府的一些閒職,領取一些補助。蔡京變法,教育同樣是重點,他在繼續推進三舍法的基礎上增加外舍生的生源,在東京城南燻門外,建立“辟雍”,專門招收外舍生,達三千人;而城內的太學本部改為內捨生和上舍生的本部,有八百人(內捨生六百,上舍生二百)。
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蔡京完成了王安石想做卻沒做到的事,以學校養士代替科舉養士。宋徽宗下詔罷科舉,太學成了知識分子進士的唯一途徑。太學在蔡京的手中發展到了頂峰。
徽宗時代的太學生們是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是全國最優秀的年輕知識分子,是帝國未來的棟樑,他們年輕、熱血、時尚,喜歡標新立異,喜歡抨擊時政,關心國家大事的同時又藐視權貴(雖然他們明天就是權貴)。
太學文體,太學饅頭,太學裝,在東京城,他們是一道獨特的風景,而他們中的領軍人物,則成為了東京城中的偶像級人物,李彪、陳朝老、陳東無一不是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話題,當然,李綱也曾經是這其中的一名。
太學的氣息和經歷一直影響著走入政壇的李綱,李綱在經過進士後的一帆風順後,很快遇受到打擊。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東京水災,李綱上題為《論水便宜六事奏狀》的奏疏,把皇帝和執宰們都狠批了一通,並把矛頭直指趙佶迷戀的花石綱。這下踩在了趙佶的痛腳上,趙佶把李綱交吏部貶為稅監。隨後又連貶兩次,最後貶到李綱的老家福建一個叫南劍州沙縣的地方當稅監,一連降了好幾級。
在沙縣呆了一年多後,隨即其父逝世,他又回家守孝。守孝期滿,朝廷重新啟用他為秀州知州,隨後於宣和七年重任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官員)。
吳敏是另一個對趙佶的“內禪”起到重要作用的人。
吳敏字元中,真州人,文采過人,在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的外舍生選拔中是佼佼者,並且得到了蔡京的常識。蔡京開始想把閨女嫁給吳敏,結果還是愣頭青的小吳不給面子,當場拒絕,蔡太師很沒面子,但這並沒有影響蔡京對他的提拔,很快提升他為浙東學事司幹官、秘書省校書郎,後來老蔡親自出馬推薦他入館職。
蔡京對吳敏的越級提拔遭到了中書侍郎劉正夫的反對,說吳敏未嘗過省還沒資格入館。雙方爭論不休,而趙佶又沒閒工夫處理這件事,於是蔡京請御筆(皇帝給某個大臣處理某個事務的全權委託書,在徽宗皇帝后期,使用頻率很高)而出,平息了爭議。
以吳敏入館事件成為一個開端,之後的執宰權臣們經常使用御筆,來對付諫官御史們的非難,北宋從太祖一朝開始即很發達的臺諫制度至此荒廢,為帝國後來的種種決策失誤埋下了伏筆。
作為老蔡重點提拔的物件,吳敏自然全力為老蔡賣命。老蔡被鄭居中搞下臺後,吳敏就成為他在朝中的重點火力,頻頻向鄭執宰開火,為其重新上臺立了不少功。
宣和七年的時候,吳敏為給事中、權直學士院兼侍講,正四品官員。
關於吳敏、李綱二人鬧事,史料上記載得相當簡單,過程大概如此:
蔡攸知道了東家要跑路讓位於太子的想法,就把訊息透給了吳敏,而吳敏又把訊息透露給了李綱,二人決定要做表率,積極響應東家激流勇退的想法,並決定大家開啟天窗說亮話,於是又透過蔡攸的路子受到了趙佶的接見。吳敏當著趙佶的面說了狠話,說你老人家走可以,但是東京是北宋帝國的樞紐核心,是祖宗的百年基業,絕不能丟,太子監國名不正言不順,你得學人家唐玄宗把位置讓出來,讓太子名正言順地領導這個國家,帶領東京人民抗擊侵略者。
趙佶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