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1部分

相當一部分支撐了後來趙宋滅南唐時的軍費財政所需。如今這個時代才掠奪了一年,又怎麼夠呢?

第438章 王小波李順

灌州,地處成都平原西緣,岷江上游,若要和後世的行政區劃聯絡起來,那便是相當於後世的都江堰市範圍了。潤澤著成都平原的岷江,便是從這裡流出群山、隨後在這片川中最肥沃的沃土平原上環繞半周、最後在宜賓與金沙江匯流、流向重慶。可以說,這裡便是天府之國的起點了。

灌州有兩處人間勝景,又恰好分佈在灌州下轄的導江、青城二縣。導江縣內的名勝,顧名思義便是扼住了岷江出岷山之源的古代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了,這座先秦時候前輩們用放火把山石燒灼爆裂的方式施工而成的古拙分水堤堰,成為了千餘年來確保天府之國旱澇保收的民生保障。在沒有修建都江堰之前,因為岷江出岷山山脈時的落差過大,形成懸江,一旦雨量過剩江水便會四處衝突奔騰、為禍不淺。

成都平原的整個地勢從岷江出山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短短一百里路的江段,落差竟達百丈之高——基本上就是江水流一丈,地勢就要降一寸,坡度接近了百分之一。在都江堰沒有修建時,每當岷江洪水氾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都江堰修成之後,分岷江之水勢,調蓄水旱,方才消弭此禍。原本的歷史上,都江堰流域曾經會在南宋末年成為華夏大地上第一個發展出“水力紡車”工坊的地方,體現了華夏大地上最早的資本主義大規模生產萌芽。只是如今這個時空,這個美名自然是被吳越王在嚴州修建的千島湖工程給蓋過了,都江堰所能吹噓的,也就只剩下了歷史。

至於灌州第二大名勝,那便更是人盡皆知——光聽青城縣的地名也知道,這名勝乃是大名鼎鼎的青城山。此山乃是正一道道教祖庭之一;蓋因東漢末年時第一代張天師、正一道始祖張道陵,晚年便是隱居青城山,最後在此羽化登仙的。

南北朝時蜀地宗教並不繁盛,青城山還未能光大,到了大唐立國以來,因為李家皇帝自居為老子後裔,把老子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因此道教大昌,青城山遂變成了不亞於江西龍虎山的恢弘道場。在蜀中因為道教聖地別無分店,青城山更是被達官顯貴推崇至極。到了唐末戰亂時,蜀地又因為不曾被王仙芝黃巢的農民軍屠殺的優勢,導致關中貴人大量遷徙蜀地,青城山的道場便香火更甚。

當時,天下最著名的道人之一、深得唐僖宗信重的“東瀛子”杜光庭便是在黃巢破長安時,跟著唐僖宗一起“幸蜀”的,後來就隱居在這青城山上開了道場。唐僖宗欽封他為“廣成先生”;大唐亡後,統治四川的前蜀皇帝王建又加封杜光庭為“傳真天師”、並闢為禮部侍郎、銀青光祿大夫。然杜光庭不願為王建所用,僅僅在王建帳下虛應其事、為官不過數載,便徹底歸隱,此後又在這青城山隱居了三十多年才仙逝,時年將近九十——那已經是後蜀孟昶在位年間的事情了。

因為杜光庭的名聲,蜀中權貴豪族也絕對不敢在這青城山胡來,別處“天下名山僧佔多”的局面,到了這青城山便完全翻轉過來,幾乎被杜光庭所光大的“天師洞”所控制,久而久之卻是讓這裡成了形同半獨立的方外之地一般。只是山地不能種稻麥等糧米作物,所以天師洞的勢力範圍內圈佔田地的情況卻不算多,只因山地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