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5章 海邊遊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道:“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自己的這次探望,或許是與弟弟小蘿蔔頭的最後告別了!

年邁的李碧濤,在子女的摻扶下,慢慢地走進小蘿蔔頭的雕像。

當她蒼老的手掌覆蓋在那冰冷的銅像上時,這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再也掩飾不住累心的哀痛,像是遺憾,又像是自責般,她哽咽道:“70年了,我永遠沒有忘了你們,你要活著,也80歲了!”

“我老了,85歲了,來不來了,再見了,我這一輩最後一次來了,再見了…”

幾個小孩子正聽得津津有味!

柳祥林繼續:算起來,李碧濤老人是小蘿蔔頭遭遇的唯一見證人。

她曾於1947年被逮捕關進白公館,與小蘿蔔頭在牢房渡過了近一年的時間。

那是人生最為痛苦的回憶,她記得陰暗潮溼的牢房,記得發黴發臭的米飯,記得緬黃肌瘦的小蘿蔔頭,更記得他天真好奇的提問:“姐姐,外邊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大人們都說糖好吃,糖是什麼味道的。”

幾個小孩終於知道生活在監獄中的小蘿蔔頭多麼不容易啊!

70年的時光,沖淡了許多回憶,可小蘿蔔頭的這些問題,卻像細密的針尖紮在李碧濤的心裡,每每想起,便是哽咽、失聲的哀痛。

她記得自己與小蘿蔔頭的的約定:“等我們出去以後,給你買好吃的水果糖。”

因為這個約定,她等到物是人非、時代改天換地,

等到垂垂老矣,時光所剩無幾,可是那個天真無邪,勇敢、樂觀的小蘿蔔頭卻再也活不過來了,“要是你活著,也得80歲了。”

在那座沉重而冰涼的銅像前,李碧濤再次哽咽、失聲。

這麼多年,她始終不敢回憶那個噩耗:

1949年,宋綺雲夫婦,與年僅八歲的小蘿蔔頭,在重慶戴公祠被殘忍殺害。

噩耗傳來時,離新中國成立只有28天,8歲的小蘿蔔頭,成為共和國乃至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小蘿蔔頭,本名叫宋振中,1941年出生在江蘇邳州,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他的父母都是從事地下工作的共產黨員,母親徐林俠從事婦女救國會的工作,父親宋綺雲擔任楊虎城將軍的秘書。

結婚13年,夫妻二人輾轉江蘇、陝西,是最親密的夥伴,也是並肩作戰的同志。

1941年,夫婦倆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逮捕,僅有八個月大的幼子宋振中,也被帶進了監獄。

被逮捕後的宋琦雲和徐林俠先後被囚禁於重慶白公館、渣滓洞和貴州息烽集中營。

白公館女牢環境及其惡劣,這裡的牢房狹窄、矮小,常年陰暗潮溼,根本見不到陽光。

在牢門不遠處的地方,放置得有一個大便缸,被關在這裡的人每天都聞到刺鼻的臭味吃飯、入睡。

僅有八個月大的孩子,卻要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長大,所遭受的磨難可想而知。

被關在這裡的人們,每天只能分到一碗用黴米糠和爛白菜幫子做成的臭水湯,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小振中長到七、八歲時,個頭卻只有四、五歲孩子那麼高,成了一個大頭、細身子、緬黃肌瘦的孩子,難友們都疼愛的叫他:“小蘿蔔頭。”

作為一個年幼的小孩子,不僅沒有充足的營養,甚至連個像樣的衣服也沒有。

他穿的衣服,是媽媽改小的囚服,可即使面黃肌瘦,小蘿蔔頭的眼睛總是發著光,那是對未來的希望之光,這光給了無數人力量。

學會走路以後,他經常在監獄裡來回走動,有時看到獄友難過,他還經常跑上去給他們一個擁抱。

這樣的樂觀開朗,也感染了監獄裡的每一個人。

唯一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