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刺史衙署,袁紹問計。 袁紹:先生此言何意?紹實不解。 沮授:在下聽聞將軍年少入朝,即揚名海內,無人不知。當董卓擅行廢立之際,獨能發揚忠義;懷憤單騎出走之時,又使董卓驚恐。渡河北上,則渤海從命;擁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眾。威聲播越河朔,名望重於天下!如今將軍宜興軍東伐,以定青州黃巾,還討則可滅黑山張燕。然後回師,北征遼東公孫瓚,繼之震懾戎狄,降服匈奴。如此,明公即可擁河北青、兗、冀、幽四州之地,因之收攬英雄之才,集合百萬大軍,迎漢帝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陽。將軍以此號令天下,誅討未服,則天下誰能御之? 袁紹聽罷大喜,以手撫沮授之背道:孤之心願,皆被先生說中! 遂加封沮授為奮威將軍,使為從軍之師,監護諸將。又用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許攸、逄紀、荀諶等人為謀士,勢力大增。 公孫瓚聞聽袁紹取了冀州,即派使者來見,要依前約,平分冀州疆土。 袁紹回書道:冀州初平,人心未附,若裂土分之,必致引起民亂,軍士亦隨之譁變。燕趙之地民風彪悍,又是黃巾亂軍核心之地,亂起而不可覆滅。請將軍且回師遼東休養,待某取得青兗二州,將冀州全州之地一併相讓,絕不食言。 如此打發來使回去,一面卻又遣使到幽州,面見刺史劉虞,使其自公孫瓚背後相攻。 劉虞正恨公孫瓚屢次不聽己令,侵害邊北;自己賞賜遊牧民族物品,又多被公孫瓚搶奪而不能制止。見了袁紹來書,打發來使先回,答應即刻發兵,襲擊公孫瓚之後。 從事程緒因見劉虞受了袁紹蠱惑,竭力勸阻道:將軍前次屢拒袁紹,其必記恨在心。而今袁紹雄踞冀州,擁百萬人口,羽翼已成,反令將軍與公孫瓚相殘,乃假途滅虢之計也。 劉虞:此言何謂? 程緒:公孫瓚勝,袁紹必將移兵攻我;若我勝,其將攻公孫瓚,再以乘勝之兵仍將攻我。公孫瓚本是將軍屬下,可以善言撫慰,加以高官,令其南向冀州攻打袁紹,將軍以大軍繼其後,則冀州鼓而可下,豈不是一舉雙得? 劉虞非但不聽,反而大怒:公孫瓚屢犯我將令,乃是漢室反賊;你勸我縱放反賊,而攻漢臣,是何道理?武士安在?將程緒與我推出轅門,立即斬首。 程緒欲待再說,劉虞扭頭不理,只是揮手。武士上前執拿,將程緒推出,砍下首級。 劉虞於是大集本郡兵馬,下令發兵:此戰不要多傷無辜,只殺公孫瓚一人即可。 時有從事公孫紀,因與公孫瓚同宗,趁夜跑到公孫瓚處,告發劉虞發兵計劃。 公孫瓚聞報後院起火,自思手下部眾都散佈在外,不由大驚,便無有餘力問罪袁紹,只得回兵防備劉虞。但是心中深恨袁紹,兩家自此結怨。 劉虞十萬大軍兵至北平,團團圍住,四面攻打。但因主將有令在先,不許殺傷無辜,由是部下軍士不能盡力攻殺,又為愛惜百姓房屋,不敢放火焚城,一時竟攻打不破。 公孫瓚見狀大喜,遂召集精銳勇士數百人,趁夜出城順風縱火,乘勢突襲。 劉虞營寨被焚,由此大敗,引殘部向北逃竄,直至居庸縣方才住腳。 公孫瓚乘勝追擊,同時散佈於冀州各路軍馬也漸漸雲集,合力攻打居庸城。 劉虞不善帶兵,苦無退敵之策,只會坐在衙中唉聲嘆氣,一籌莫展。 公孫瓚奮力督戰,三日後居庸城陷,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率軍返師,回到薊縣。因與部將商議,欲殺劉虞以佔其地。 正在此時,城門守將入報:天子今派使者段訓來到幽州,奉旨召見劉虞。 公孫瓚聞此,遂不敢動手,只好放了劉虞,與其共同出城,迎接帝使。 段訓進城,北面而立,宣讀獻帝詔書:因劉虞靖邊有功,特敕封增地三千邑,督統北部六州;並升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領冀州牧。 劉虞死裡逃生,又受封高官厚祿,不由鬆一口氣,只思次日送走帝使段訓,即回遼東封國,早離幽州是非之地。 公孫瓚見劉虞依舊封為自己頂頭上司,恐其養成勢力回頭報復,遂帶兵連夜到驛館面見段訓,誣陷劉虞與袁紹勾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