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西元五四九年,梁太清三年。正月。侯景之亂正烈。
高州刺史李遷仕、天門太守樊文皎聞侯景兵亂,率援軍萬人前來勤王。
建康城內資訊久絕,有羊車兒向太子獻策,製作作紙鳶,系以長繩放出城外,寫詔敕於內曰:得鳶者請送予勤王援軍,則賞銀百兩。
太子以為妙計,親自出殿乘西北風縱之,紙鳶飄搖出城,懸於空中。叛兵以為妖術,遂將紙鳶射落,繳獲詔書,信不得傳。
城外援軍鄱陽王世子蕭嗣營中,侍從李朗獻苦肉計,請先受鞭笞,前往詐降賊軍,乃因得以入城,趁隙逃奔皇城,告知太子,援軍已達城外。
城中聞知援兵四集,舉城鼓譟歡騰。
梁武帝乃封李朗為直閣將軍,使其復出城約會各軍,內外夾擊。李朗沿鐘山之後夜行晝伏,兩日之後方始到達城外,以武帝敕約呈報王世子。
鄱陽王世子蕭嗣聞報,乃約會永安侯蕭確、莊鐵、羊鴉仁、柳仲禮、李遷仕、樊文皎等將,率兵渡過秦淮河,進攻焚燒東府前柵。侯景兵驚駭,漸漸開始敗退。
勤王眾軍扎於青溪東,均作壁上觀,惟李遷仕、樊文皎率銳卒五千獨進,深入敵壘,所向披靡。至菰守橋東,侯景部將宋子仙伏兵出擊,樊文皎戰死,李遷仕遁歸。
柳仲禮凌蔑諸將,邵陵王蕭綸每日執鞭至柳仲禮營門,亦多時不得相見,蕭綸與臨城公蕭大連均恨柳仲禮。
蕭大連又與永安侯蕭確有隙,諸軍互相猜忌,士無戰心。
當援軍初至之時,建康士民扶老攜幼以迎。未料諸軍渡過秦淮河後,便即縱兵掠奪,由是百姓失望,不復擁護。
侯景叛軍中諸將見援軍大至,有擬倒戈響應官軍者,聞其內訌不已,亦止其念。
臨賀王蕭記寶與吳郡顧野王起兵勤王,兵至建康城外。此時侯景軍士飢餓,四出抄掠亦無所獲,東城有米可支援一年,卻被援軍切斷其路。
侯景聞荊州兵將至,甚為憂慮。
王偉獻計道:今臺城不下,援兵日多,我軍缺食,不如詐和,以解目前。東城之米可支一年,運入石頭城,援軍必不能動,然後令士馬休整,修繕兵械,伺其懈怠擊之。
侯景從之,遣使拜表求和。
武帝怒道:和不如死!
太子以城中窮困為由,固請應其和議。
武帝言道:我老矣。汝自謀之,勿令千載貽笑可也。
太子乃許侯景議和。侯景乞割江右南、西豫、合、光四州之地,並求皇太孫宣城王蕭大器出送渡江。梁武帝信之,乃以蕭大器之弟石城公蕭大款出質於侯景。又敕令各援軍休再前進,詔封侯景為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諸軍事,豫州牧、河南王如故。
既訂盟約,而侯景長圍不撤,專修鎧仗,託詞無船,不得即發;又云恐南軍躡蹤,復遣石城公回臺城,求宣城王出送,所求甚多,毫無去意。
太子明知其詐,猶尚連絡談判不絕。
當時勤王之師齊集建康城外,湘東王蕭繹屯軍郢州武城,河東王蕭譽屯軍青草湖,皆託詞等待四方援軍,滯留不進。
湘東王因侯景詐為求和,天子不許諸王進軍,便毅然拔營起寨,離建康而去。
侯景利用詐和之機,將東府之米悉數運入石頭城,遂解困乏之危。王偉復聞荊州湘東王蕭繹全師已退,乃勸侯景背盟攻城:大王以人臣舉兵,圍困宮闕,逼辱妃、主,殘穢宗廟。則擢大王之發,不足數公罪狀。今日至此,欲何所容身乎!背盟而取勝,自古多矣。
臨賀王蕭正德亦道:大功垂成,豈可輕易棄之!
侯景乃決,遂上奏表陳列武帝十條過失,以為自己背盟緣由。梁武帝覽表,又慚又怒,乃於三月初一日立壇於太極殿前,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