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虎步隴右。 夏侯淵一路徵進,先是馬踏西涼,繼又揚威河西。攻破枹罕之後,復派張合率兵平定河關,渡河深入小湟中,河西諸羌數十部落全部投降。 自此隴右遂平,張合一戰成名,成為曹魏第一流上將,與張遼、臧霸齊名並肩。 夏侯淵功成名就,於是勒兵迴歸長安,具折上表,將平定河西、隴右戰況奏報入京。 曹操覽報大喜,對曹洪說道:夏侯妙才一舉剿滅為亂三十餘年之宋建,如同虎步關右,所向無敵,吾與爾皆不如也。 曹洪面露羞惱之色,口中稱是,心實不服。 來日上朝,曹操向天子奏說馬超敗逃,韓遂無蹤,西涼全境平定,天子大喜。 建安十九年三月,獻帝下詔:丞相曹操有大功於國,特加魏公九錫,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夏四月,中原及江淮大旱,莊稼大都乾死;進入五月,卻又連日大雨,將田禾淹沒,饑民滿野。因當時劉備在西川,關公及孫吳兵力皆不及於江淮,故而便皆淪而盜藪。 曹操為充實軍糧,遂派廬江太守朱光在皖城屯兵,一邊收剿群盜,一邊令士兵與當地百姓分地而耕,大開荒田,種植稻穀。 又派間諜前至吳郡,招降鄱陽至廬陵一帶強盜,使為內應,預備來日南征時接應大軍。 東吳大將呂蒙聞訊,上書吳侯孫權:皖城之地田土肥美,極利莊稼五穀。今曹操令朱光率軍,在彼處開荒數十萬畝而耕,若一旦收熟,民眾必將大增,永為北邊之患。趁稻穀將熟,曹軍將士忙於收割之機,宜遣大將北伐,進攻皖城。 孫權採納,遂起大軍十萬,令呂蒙為都督,甘寧為先鋒,分兵十路,北出都城建業和濡須口,約期至皖城取齊,合兵會戰。 當時連日大雨,江水大漲,利於水軍行動。孫權親率中軍沿江而上,前鋒直至皖城。 江東各軍行動隱蔽,直到十路大軍匯合聚集,至於皖城五十里外,魏國細作方才得知,急如星火,報入城中:孫權大軍前來,已經兵臨城下,請令定奪。 皖城太守朱光聞報大驚,急收聚城外屯田部眾入城,加固牆垣據城堅守,一面遣使至許都向魏公告急。曹操聞報亦覺驚慌,急命張遼盡出合肥之兵,兼程而進,前救皖城。 因皖城至許都再至合肥信使往來,待張遼得了將令,急率兵來時,卻已晚了數日。 鏡頭轉換,江東兵馬大會皖城,兵至城下。 孫權親率中軍,居於江面舟中,令呂蒙率前鋒登岸紮營。 呂蒙領命,率前軍棄船登岸,紮下營寨,升帳聚將,商議攻城之策。 諸將見問,紛紛建言獻策。驍將陳武進言:依末將之議,可堆土作山,添制攻城之具,居高臨下射入城中,城內軍則必大亂,為我所乘。 呂蒙:公論非為善策。若治攻城之具,又堆土山,歷十數日乃成。那時朱光城備既修,曹操外救亦至,皖城則不可圖。且我乘江水大漲而來,若留此十數日後,暴雨即停,江水必落。若攻城不利,尚需越堤涉水還軍上船,倍加艱難。敵若於此時出城攻擊,我軍危矣。某觀此城不甚堅固,若趁三軍銳氣正盛,四面並攻,不移時即可拔城。攻城得勝,我即可上船及水而歸,曹操即有救兵大至,亦無奈我何,此全勝之道也。 眾將聽罷,無不拜服。計議既定,既寫成奏表,遣使回至江上,呈報吳主。 孫權覽罷其表,笑謂左右:呂蒙真乃將軍也,此計之用,不下於昔日周郎。 即從其議,並問誰為先鋒,率軍攻城。使者回歸大營,將主公言語訴之,呂蒙便舉薦先鋒將軍甘寧為升城總督,孫權復又從之。 甘寧聞說命己為先鋒,雖年齡與官職皆高過呂蒙,但毫不計較,欣然領命出帳。即率本部精銳士卒,四更造飯,五更攜攻城之具前至南門,下令對皖城發起猛攻。 呂蒙亦至陣前,命令在軍中架起高臺,置巨鼓於上,親自登臺擂鼓,為甘寧助威。 甘寧聞鼓,大奮其勇,左援鐵鏈飛抓,右執斬首陌刀,吶喊登梯,身先士卒。 城上守兵以長矛下刺,甘寧將左手鐵鏈盪開長矛,騰身跳上城去,右手執刀左右亂斫,登時砍倒四五人,其餘軍士驚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