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了陳依依一眼,我問她要了一支筆,在方案上我覺得有一些問題的地方做了批註之後。放下這份方案,拿起了另一份,由陳依依主筆的有關訪談類抖音號,標題為《一萬種不同的人生》的方案。
這個方案看上去就比之前倆沒畢業的學生要專業全面多了。
除了定位、簡介、內容設計、陳依依從不同維度分析了現在市面上不同的競品賬號,以及這些賬號的優劣勢,和使用者畫像。
而後,基於這些內容,提出了自己的設想。
可能在我眼中,這個所謂《一萬種不同的人生》的賬號,應該是找“一萬”個不同的人,過來聊一下自己的境遇。這也是市面上大多數類似賬號的做法。
但不同於我的理解,在陳依依的視角,她並沒有照本宣科,單純只是找人來聊自己。
而是以一個平面化的視角,把這麼多不同的人生做了一個橫向的展示。
首先,她對於這個賬號的核心理念是——以專題的形式向觀眾展現別樣人生的。
具體來說,她首先把這些“專題”可以分為若干大類,比如,以不同職業為區分,以不同年齡為區分,以不同性別為區分,以不同地域為區分等等。
根據這些大類,再做細分。
職業這個分類,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就聊聊潛規則,那就找各行各業的人過來聊一聊他們這個行業的潛規則;
年齡這個分類,也很好理解,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遇到的不同問題,找相近年齡段的人過來現身說法。比如學生、家長群體會更關注的親子關係問題,就可以找學生和家長過來聊,如果想要博眼球,那就可以找適齡男女過來聊一聊彩禮,聊一聊婚戀觀;
性別這個分類,就可以是讓不同年齡段的人過來聊一聊他\/她們眼中的異性,或者兩性關係,敏感一點的話,可以聊一下男權女權,男女平等之類的話題;
地域這個分類,就更淺顯了,讓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在生活習慣、習俗,為人處世的方式,甚至針對某些問題的價值觀上有哪些區別。
總體來說,雖然現在舉的例子還不是很多,但不管哪一個例子拿出來,都很有聊頭,如果以一期影片3分鐘來算,隨便一個話題,弄個10期應該不成問題。
而且理論上,不同的分類下面所涵蓋的話題,應該是無限的。只不過能夠帶來關注度,或者話題性的不會很多而已。
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個人對這個想法非常認可。
雖然可能在短期內濺不出多少水花,但這個賬號的內容包羅永珍,並不單一。所以後期變現的方式應該不會少,無非就是多點少點的區別。
關於變現的內容,陳依依也有提到。
但一看就是比較淺顯的,比如做行業話題的時候找不同企業來冠名,或者聊到什麼跟某種特定產品有關的話題的時候找相關品牌贊助,還有就是針對平臺的扶植政策製作一些對應的話題內容,來換取流量變現,諸如此類的內容。
當然,她說的這些都是可行的,甚至還是花了心思去研究的。
但我之所以會覺得她說的淺顯,那是因為,她的思維還是框定在怎麼從平臺中獲取流量,然後變現這點上。
那如果跳出平臺的限制呢?
或者說,把這個《一萬種不同的人生》當做一個產品,甚至品牌來運營呢?
如果不負責任地隨便說,比如引入資本,把這欄目徹底綜藝化,請一些明星或者其他領域的知名人物過來做客聊天,甚至讓這些明星、名人,扮演成之前已經出現過的普通人,去體驗他們的生活?然後再回來進行探討,甚至辯論?藉助這樣反差,從而引發更大規模的熱度?進而吸引更多的關注,以及資本。
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