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下馬,潛蹤往探敵營,瞬時回報,寨中更鼓不明,燈火闌珊,轅門亦不設崗哨,果然絲毫無備。
陳慶之大喜,打個呼哨,二百騎似狂風般從林中突出,直至魏軍大營,以長矛挑開鹿角,自西門殺入,趁風放火。
魏軍遭遇突襲,一陣大亂,不知來敵多少,自相紛擾,各處尋盔覓甲,摸刀捉槍。
不料魏軍統帥元昭亦是個積年領兵老手,急命親軍擂鼓吹號,集合諸將,覆命左軍將軍專門負責救火,不必理會作戰之事;再命前鋒將軍整頓本部人馬,出營列陣,以待敵人後軍前來破襲大營。乃自上戰馬,與諸將來尋劫營者廝殺。
然而不待元昭安排完畢,陳慶之率其二百精騎早已穿透魏軍左營,復自北營門殺出,殺敵數百,放起二三十處火頭。回顧自家兵將,不曾折損一人一騎。
待要整軍再闖營時,見敵人瞬間列陣齊整,亦不由佩服對方統率之能,遂打一個呼哨,引軍往回而走,親自拖刀殿後,從容而退,絲毫不亂。
元昭見對方退去,聞報只有二百馬軍,不由大怒,急使前鋒將軍出戰,自帶親兵自後急追。往南追了十餘里山路,看看趕上。
陳慶軍大喝一聲,又打一個呼哨,二百輕騎忽然一齊撥轉馬頭,迎面直擊,復殺入魏軍隊中,各奮全力,猶如砍瓜切菜,望風披靡。
陳慶之一邊揮刀砍殺,一面自報名道:我乃白袍陳慶之也!
魏軍初來乍到,地理不熟,因見兩側山林掩映,風吹樹響,且是夜間,更不知敵軍究有多少藏於暗處。不敢力戰,復返身而逃,擁塞道路,堵住元昭來路,不能前行。
陳慶之遂破其前軍,復斬首數百,緩緩回馬而退。魏軍震恐,不敢追擊,元昭只得收軍回營。經此一戰,魏軍皆知陳慶之大名。
陳慶之引二百精騎返回本寨,又與各軍連營西進,背靠渦陽與魏軍對峙。
將近臘月,傳來魏軍在梁軍陣地之後修築營壘訊息,梁軍軍心開始動搖。曹仲宗等恐怕腹背受敵,便欲撤軍。
陳慶之豎立天子節仗于軍門,向各位主將慷慨陳詞:我等來此逾年,耗費軍資巨大,只為聚集一處,搶劫而已乎?諸公皆欲退兵,豈為上報朝廷養士之恩,下為建不世功名哉!我聞置之死地而後生,需俟敵軍聚集,後與之決。我有天子密詔,諸公將欲抗旨耶!
曹仲宗等不知虛實,於是聽從其意,不復敢議退兵。
當時魏軍建築城塞十三座,以此控制梁軍。陳慶之重施故伎,乘朔日無月,借疏星夜色掩護,再次出動騎兵突擊魏軍,至天明時連克四個營壘。
北魏渦陽戍主王緯聞訊,以為梁軍援兵大至,遂以全城降梁。
當時魏軍其餘九城,兵甲猶盛。韋放便在投降魏軍中挑選三十餘人予以釋放,讓其回去,到魏軍各營壘報告渦陽陷落訊息。陳慶之則率軍跟隨被釋魏軍士卒之後,擂鼓吶喊攻擊。
魏軍所餘九座城堡先聞陷城驚訊,後又遭梁軍凌厲攻擊,便各無鬥志,先後潰敗。
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又降各城壘中三萬餘人。
梁武帝聞報大喜,詔令以渦陽之地設定西徐州,梁軍乘勝進至城父。
陳慶之振旅還師,梁武帝聞說其數度戰績,不由讚道:卿真乃孤之子龍也。
於是滿朝皆以趙雲視之,呼為白袍將軍。
北海王元顥降梁,並請梁朝出兵為拓跋宗室復仇,梁武帝許之,遂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七千護送元顥北歸。
閃回結束,由此書接前文。
元顥聞魏師東去,不由大喜,乃與陳慶之乘其空虛,從銍城進發,先率軍攻佔滎城,隨後進至睢陽,來攻梁國城。
魏將丘大千率眾七萬分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