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6章 祖宗之策該變的時候就要變

朱元璋制定了禁海政策。

也就是禁止民間出海,禁止民間與海外進行貿易。

朱元璋認為,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會勾結蒙古人顛覆大明。

於是下令實施海禁政策 。

早期海禁的主要物件是商業,禁止大明百姓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大明進行貿易,除了進貢。

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而後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

禁止海外貿易,直接導致了沒法收取關稅。

以天啟六年為例:

當年明朝財政收入包括田賦收入米麥2600萬石,軍屯400萬石,鹽稅200萬兩左右,金花銀100萬兩,茶稅10萬兩,另外就是稅收中收取的紡織品等各種實物大致折價幾十萬兩。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自閉迴圈封建莊園經濟的財報,完全依賴農業生產的稅收結構。

在田賦之外的收入簡直可以忽略不計,茶稅才10萬兩,佔比不到10%。

要知道大明那時候每年向世界出口多少茶葉?

關稅壓根都沒有。

那時候明朝民間和海外私下交易規模巨大,光是白銀淨流入每年都高達數十萬兩。

為什麼明朝政府只能眼睜睜看著如此鉅額的貿易卻沒有徵收關稅呢?

祖宗之策不敢變啊!

隆慶年間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

然而隆慶雖然開放了海禁,但是明朝依然沒什麼關稅收入。

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那時候已經接近明朝晚期,黨爭已經嚴重影響朝堂決策,明朝皇帝無力控制手下閹黨和文臣爭權奪勢。

朝堂上以東林黨為首的南方沿海系官員極力阻撓徵收貿易關稅。

為什麼以東林黨為首的南方沿海系官員要阻撓明政府收取關稅?

事實上,這幫光說不練的東林黨不但阻擾明政府收取關稅,還百般阻撓明政府徵收和商業有關的一切稅賦。

只要朝堂上有人提議在沿海收取關稅與商稅時,立馬就有東林黨的官員就跳出來反對。

太祖皇帝朱元璋曾經定調過,國家不能與民爭利!

這個民當然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東林黨背後的沿海縉紳士族。

這票縉紳士族在海貿與商貿中賺錢賺得手軟,當然不肯讓政府來抽稅。

關稅不能收,商稅不能收,明財政已經很苦逼了。

但更苦逼的是,當時明朝又遇到一個萬曆皇帝這樣貪財的統治者。

在明朝,皇帝要花錢是不能向戶部伸手的,皇帝有自己的小金庫叫內帑,這個內帑收入主要來源於皇莊、皇店,一年大致有幾十萬兩。

萬曆上臺後修陵墓、修功德,發現內帑的錢不夠花,就派出太監出去撈錢。

包括兼併更多的店鋪作為皇店,兼併更多的田地作為皇莊,另外就是開礦收礦稅。

其實萬曆皇帝也沒兼併多少土地,但是皇帝自己開了這麼一個惡劣的先例,下面官員群起效仿,土地兼併就愈發嚴重。

地方官員控制不了土地兼併,為了完成稅收考計,就在剩餘的自耕農身上加徵田賦,從而導致自耕農負擔越來越嚴重。

明朝政府既不能徵收商稅與關稅,也不能向官員與縉紳徵稅,所以,財政有困難就只能在農民身上想辦法。

1580年—1644年是著名的小冰河時期。

氣候嚴寒導致北方農耕收成銳減,疊加土地兼併以及為應付遼東軍事新開的三餉的加徵。

這個三餉後期甚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