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1章 俸祿低的原因

“臣不敢居功,陛下讓臣將朝廷稅收翻番,臣思慮許久也未想到更好的辦法,只能冒險一試。

臣以為,不廢除大明寶鈔改革貨幣,田賦想要盡數收上來很難。

今年明年可以強力征收,但時間久了士紳還是會想辦法不交。

因為官員俸祿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明寶鈔,時間久了官員也會強烈反對。”

周忱主要阻力說了出來,阻力的大頭還是官員。

“現在官員的俸祿,寶鈔佔了多少,如果全部換成銀兩,朝廷的賦稅是否能夠負擔?”

實際上,現在的朝廷官員,俸祿的構成很複雜。

洪武二十五年定下的官員正俸標準,在之後的兩百多年裡一直使用。

平心而論,在明初戰亂方休、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這個俸祿雖然在數值上相對前代是比較少的。

但是相對於當時的中小地主、自耕農來說還是非常優厚的,更不用說沒有自己土地的佃戶了。

除了正俸以外,明代官員還有優免的特權,也就是免除徭役和稅糧。

真正導致明代官員俸祿微薄的原因不是工資低,而是實際發放的很低。

明代俸祿在實際支付的時候往往發的不是祿米,而是折成了鈔、絹、銀,甚至是蘇木、胡椒,即所謂的折色。

由於明代的折色比例遠遠低於市場價格,導致了官員收入微薄。

俸祿折鈔自洪武時期就已存在,比例是1貫鈔=1石米。

眾所周知,明代寶鈔由於濫發,通貨膨脹嚴重,米折成鈔以後的購買力大幅縮水。

永樂以後,俸祿折色就不僅是折鈔了,折算成胡椒、蘇木、布匹、銀兩。

同時不斷提高折色比例,永樂時一斤胡椒折米1.06石,但宣德時折米6.67石。

由於鄭和下西洋帶回了大量胡椒,胡椒的市場價格其實是在不斷走低的,但折色比例卻高了,這也導致官員收入被大大降低。

到了堡宗朱祁鎮的正統年間,五品以上只發20%的米,80%寶鈔;六品及以下30%的米,鈔70%。

其實發實物和發寶鈔理論上是沒有多大區別,但問題就出現在發放標準上。

比如明仁宗時期,一石米折算成25貫寶鈔發放,後期降低到了一石米折算成10貫寶鈔發放。

的時候朝廷沒有錢了,就是庫房有啥就給官員發啥,比如胡椒、蘇木、布料等實物。

所以有的官員不得不去集市上將這些實物賣掉換成錢或者祿米,有的?年份?甚至還出現了拖欠俸祿的現象。

又回到了永樂時期的樣子。

對比宋元兩朝,明朝的俸祿不僅規定的低,到手的更低。

明史專家黃仁宇教授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一書中指出,當時明朝官員所得到的實際收入,僅僅相當於其名義俸祿的4%左右。

難怪《明史》中會發出“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弱此者!”這樣的感嘆。

所以,周忱提議的漲俸祿一兩成,也只把官員們拿到手的俸祿漲一兩成。

因為要收全部田賦和商稅,沒有官員們的支援是不行的。

只有漲了官員們的俸祿,他們才會同意並出力。

朱瞻墡在位期間,官員俸祿與朱祁鎮在位期間是一樣的,並沒有任何改變。

所以,到了朱祁鈺這裡,官員俸祿還是米+寶鈔,問題就比較嚴重了。

“陛下,若果寶鈔全部換成銀兩,會增加數倍支出,朝廷的其他開支也會受到極大影響。

是臣沒有說清楚,請陛下責罰。

臣建議的漲俸是希望提高發米的比例,比如五品以上官員的本色從兩成漲到三成或四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