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睍的大話第二天就遭到了報應,他接到報告,宋軍突然停止撤軍,在保州城南筑起五座堡寨,顯然是用來防禦高麗的。與此同時,曷懶甸的五國部軍也開始向熙川和咸興調動,雖未與高麗軍發生衝突,但也讓高麗守軍一陣緊張,擔心他們會發起進攻。一見宋軍擺出了要戰的架勢,王睍立刻就慫了,再不敢說搶奪二州,收復曷懶甸之類的大話,將事情交給了金富軾自己躲了起來再不露面。
宋軍突然備戰,倒不是趙勇有皇帝未卜先知的本事,也不是在高麗人中安插了探子,而是他憑著一個老兵的直覺。高麗人索要曷懶甸和二州一無所獲,必然不會甘心,難免會打歪主意,此刻大軍已經逐步歸國,只剩下自己的親兵隊和陸戰三旅、四旅及以陸戰隊為基礎新組建的警備旅,兵力只有萬餘。
而從金國解救回來的大批中原百姓還未登船。按照皇帝的意思,希望這些中原百姓留下來,一者可以鞏固新收之地,二者不與國內百姓爭地。這項措施並不是強制執行,但去留的人待遇有很大差別:留者給每戶給予安家費五百貫,土地百畝,耕牛兩頭;歸國者待遇減半,土地待迴歸原籍後又當地州縣另行安排。待遇懸殊,但還是有近兩萬人要求歸國。
為了防止萬一高麗人鋌而走險,趙勇決定虛張聲勢嚇一嚇高麗人讓他們趁早斷了武力搶奪兩州的念頭,同時調動五國部軍讓高麗知道他們並不是獨自作戰,一旦有事可以相互照應。這一手很奏效,在又一輪的談判中,趙勇拒絕了金富軾以最惠價租借兩州的提議,堅持二州歸宋,曷懶甸的歸屬待定,日後再議。
高麗方面自己弄巧成拙失了二州,也是無可奈何,命金富軾為使,前往汴京於宋皇相談……
第三百三十章 漢夷相爭
援高軍在九月全部撤回國內,同時帶回二萬餘被虜百姓,趙檉又是一番封賞,趙勇晉太尉,可佩劍上殿。隨後又接見了高麗使者金富軾,雙方在友好的氣氛中解決了兩州和曷懶甸之事,當然前提沒有變,只是送給了高麗幾個出口大單,緩解下金國入侵後造成的經濟困難。皇帝都說話了,高麗雖然覺得有些吃虧,但也收了好處,當然也不便再爭。
與此同時宋金兩國的談判也進入尾聲,和平已經到來,但是趙檉依然不敢馬虎,待國內因趙桓回國引起的風波平息後,再次將情報工作的重心轉向金國,收集其軍政和經濟方面的情報以及和談後金國各方面的變化,瞧瞧兀朮這個老對手幹些什麼……
在兀朮認識到以現時的情況,用武力戰勝大宋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於是,他以一位大金國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完成了自己並影響大金國君臣主戰向主和的轉變,並得到了熙宗的支援,與宋和議達成和平,由頻繁的軍事攻防,改變為巧妙的政治鬥爭。
兀朮作為金國的強硬派首腦在戰爭的最後時刻選擇了和平談判的道路,金國依靠戰神兀朮的不懈努力;終於和南方強大的鄰居南宋國簽署了和平條約,為金國在經濟、政治、疆域各方面都爭取到了最大的國家利益,使其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這對於身處大宋佈下的戰略包圍和經濟危機中的金國絕對稱得上好訊息。天下終於平安無事了,金國的將士們晚上可以睡個好覺,做個好夢了。那麼金國的天下難道真的就平安無事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兀朮也不是傻子。他也很清楚所謂的和平條約只不過是廢紙一張,大宋隨時可能找到新的藉口發起戰爭。而漠南、漠北的那些桀驁不馴的遊牧民族仍然是叛服無常。不但騷擾西北邊界。因此兀朮以為最有效的辦法還是仿效一千多年前的秦始皇,修築邊境防禦工事。來阻擋大宋和遊牧民族的進攻。
在北部兀朮所修築的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