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國唐末回鶻的一支西遷後,在東部天山地區建立的政權。歷經三百年,其間唐、宋、遼、金的勢力都曾觸及到這裡,但是與別國在戰火中被洗劫不同的,雖受到周邊大國的影響甚至盤剝,高昌國一直保持著獨立。它難得的獨立,其主要原因是與中原政權和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勢力均衡的外力作用有關,但其本身在面向強國時的靈活反應與適應接納也是重要因素。
從高昌在唐鹹通年間建國後,便遣使北周和宋等中原政權,同時向契丹朝貢。但與契丹人保持了密切的關係。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河西地區的歸義軍和甘州回鶻兩個政權對高昌與宋的交通有所阻礙,另一方面回鶻在契丹人的傳統地位有利於雙方的交往。契丹后妃中多人出身回鶻,設有回鶻營,上京專為回鶻的貿易闢有場所。
與遼的交往始於阿保機時期。契丹西征打到高昌境內,震驚了高昌人,但是契丹並沒有消滅高昌政權。而是按照自己的傳統,將高昌看成自己的屬國。讓其君主繼續統治自己的臣民,利用其在東西貿易中的重要地位繼續扮演傳統角色。與契丹進行貿易。
高昌與宋的交往起於太祖時期,那時宋消滅了中原地區最後的割據政權北漢,主動出兵契丹,試圖收復幽雲,表現出自己的鞏固和某種程度的強大,高昌對宋的態度也熱情起來,遣使朝貢。遣使之前,高昌君主還將自己突闕語稱號用漢文表達出,並加上‘外甥’兩字,強調唐時雙方的和親關係,以示親近。
從中可以看出高昌對兩個強大的鄰國採用的是‘風中之竹’的戰略,誰更強大便依附與誰,利用本身的優勢以求在夾縫中求生存。隨著遼國的滅亡,金的興起,高昌大力幫助在西征途中契丹皇室耶律大石,耶律大石建立西遼王朝後,將高昌王國收為附庸。西遼派少監駐在高昌監督國政,徵收貢賦。以後,高昌回鶻處於半獨立狀態。其君主的稱號以“亦都護”,意為幸福之主……
這時高昌的疆域大致為統別失八里之地,北至阿術河,南接酒泉,東至兀敦甲石哈,西臨西蕃,其所屬龜茲是絲綢之路的樞紐之一,扼制通往中亞,連線中東的重要商路,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各國都不能輕視。
如此關鍵的地區,做買賣起家的趙檉自然不會輕視,他即位後便著力打通這條通道,但是由於西遼的干預收效甚微,過往的大宋商隊都要繳納重稅,使宋在交易中蒙受巨大的損失。但宋經過幾次用兵擊敗女真,勢力不斷西移,高昌又遣使來朝,稱其本為‘漢土’,願重修舊好。
高昌對西遼恩將仇報奪其權一直不滿,雙方時有摩擦,矛盾日深。趙檉當然不願放過這個機會,他主持正義聯合西夏借道出兵,驅逐了西遼派駐高昌的少監,恢復其國號,為表示大宋無意其國土,完成任務後便撤回了軍隊,雙方主要以經貿往來為主。高昌一度成為了大宋陸路對西方諸國的貿易總代理,從中獲利甚豐。
但是靠上大宋這棵大樹的高昌也並沒有完全斷絕與西遼關係,他們每年依然向西遼繳納歲貢,以換取‘舊主’的諒解。而趙檉知道雙方明鋪暗蓋之後也沒有理會,他要得只是這條商路暢通。可趙檉的善意並沒有得到好報,高昌開始插手漠北,欲向北擴張,而處於經濟困頓的女真看到了機會,以割讓阿爾泰山以南地區為代價換取從高昌過境開展對外貿易,打破大宋對他們的經濟封鎖。
面對高昌這種‘資敵’行為,趙檉當然不能容忍,遣使向其發出了警告,要求其斷絕與金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