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賞析:
一、原文釋義:
雄偉高大的長安城由遼闊的三秦之地拱衛環繞,透過那迷濛朦朧的風煙,遙望著蜀川的五津渡口。此刻與你即將分別,心中滿懷著無盡的離愁別緒,只因為我們都是為了仕途而漂泊在外、四處闖蕩的羈旅之人。只要在這廣袤的四海之記憶體在著知心的朋友,哪怕遠隔天涯海角,也彷彿就像近在身旁的鄰居一般親近。千萬不要在這即將分別的岔路口上,像那些小兒女般悲傷哭泣,淚溼衣巾。
二、詩篇背景:
此詩約作於王勃在長安時期。當時,他的一位摯友杜少府即將前往蜀州擔任官職,王勃親自為其送行,在這離別的時刻,他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以真摯的情感和豁達的胸懷,抒發了自己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對人生聚散的深刻感悟。
三、賞析分享:
1. 壯闊的開篇寫景:詩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篇,猶如一幅氣勢恢宏的畫卷在讀者眼前徐徐展開。長安城的雄偉壯麗,三秦大地的廣袤遼闊,在詩人的筆下相互映襯,展現出了大唐帝國的雄渾氣魄和壯闊景象。而那迷濛的風煙中,隱隱約約浮現出遙遠蜀地的五津渡口,不僅點明瞭友人即將奔赴的目的地,更營造出一種悠遠、蒼茫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雄渾而略帶惆悵的基調。這種開篇寫景,既給人以視覺上的衝擊,又巧妙地烘托出了離別的情境,讓人彷彿置身於那即將分別的歷史瞬間。
2. 同病相憐的感慨:“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詩人直抒胸臆,將內心深處與友人分別時的那份不捨和眷戀毫無保留地傾訴出來。一個“同”字,道盡了兩人共同的命運和處境,他們都是在官場中漂泊不定、身不由己的遊子,這種同病相憐的感慨瞬間拉近了彼此的心靈距離。在這離別的時刻,他們不僅是朋友,更是知己,相互理解著對方的無奈和苦衷,也更加珍惜這份難得的情誼。這種情感的共鳴,讓讀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友情的深厚和真摯,也為後文詩人表達豁達的態度埋下了伏筆。
3. 豁達高遠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堪稱千古絕唱,是詩人情感和思想的昇華,也是全詩的靈魂所在。詩人以一種超越時空和距離的宏大視野,打破了傳統送別詩中那種哀傷、纏綿的基調,展現出一種豁達開闊、積極向上的胸懷。在他看來,真正的友情不會因距離的遙遠而褪色,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只要心中存有彼此,即使相隔天涯,也能如同近在咫尺,心意相通。這種對友情的深刻理解和堅定信念,充滿了哲理的光輝和人性的溫暖,給人以無盡的鼓舞和安慰。它不僅成為了人們在面對離別時的精神支柱,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珍視友情、崇尚真誠的文化符號。
4. 寬慰灑脫的結尾:“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詩人以一種寬慰、灑脫的口吻,對即將分別的友人進行勸勉。在這分別的岔路口,不要像那些小兒女般悲傷哭泣,淚溼衣衫。這裡的“無為”二字,體現了詩人對友人的鼓勵和期望,希望他們能夠以堅強、勇敢的心態去面對離別,不要被悲傷的情緒所左右。這種灑脫的態度,既展現了詩人自身的豁達和樂觀,也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讓人們在面對離別和困難時,能夠保持從容和堅定,勇往直前。
四、深度思考:
1. 友情的真諦:詩中所描繪的深厚友情,讓我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在現代社會這個紛繁複雜、充滿誘惑和功利的時代,真正的友情究竟應該是怎樣的一種存在?是在順境中相互陪伴、共享歡樂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