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栽到坑裡了,海軍肯定第一個上去嘲笑,並把他往溝裡再揣深點。
這件事情也驚動了還年輕著的裕仁天皇,牧野伸顯作為近臣與貴族,還有在西園寺公望不問世事之後的實際領導人也站了出來。
他代表著天皇的意志,雖然這位年老的貴族先生已經開始和天皇有著一些理念上的衝突,但是在絕大多數場合下,大家都會給他一個面子。
陸軍內部必須要出一個替罪羊,而白川義則則是一個十分好的物件。
新任關東軍司令官村岡長太郎和高階參謀河本大作隨身攜帶著天皇親筆御批的任命書來到關東軍司令部交接。
不過,白川義則作為老牌日軍將領,自然也是深有人脈。
村岡長太郎還給他帶來了另一個訊息,這次他回去只會短暫的轉為預備役,回頭就會重新轉正並擔任軍職。
當然,級別上可能會和先前有所差別,應該會是在申滬地區的駐軍司令吧。
河本大作此人於1900年進入東京陸軍中央幼年學校,1902年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5期。
在日俄戰爭之中擔任第四師團步兵第37聯隊的一個小隊長。
在戰爭結束之後長期擔任駐夏部隊的武官,同時兼任間諜情報蒐集工作。
如果說河本大作是侵華戰爭開始的那雙手的話,那麼整個侵華戰爭的腦子則要追溯到1921年。
在那一年,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的學生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三人在德國南部的溫泉療養勝地巴登巴登見了面。
當時永田是駐瑞士武官,小畑是駐俄大使館的武官,但因為不能入境而滯留在了柏林,岡村則是從日本去歐洲出差三個月左右。
三人約定要消除派系,重新整理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體制,打倒當時掌管陸軍實權的長州派系,與建立國家總動員的體制。
三人在回國之後,於1923年左右,開始以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的同學為主,加上一些志同道合的陸軍幕僚等人,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國家大事。
他們將這些聚會命名為二葉會。
二葉會的主要成員包括第15期到第18期的學生,主要人物有:
河本大作,山岡重厚,板垣徵四郎,土肥原賢二,東條英機,山下奉文,磯谷廉介,多田俊,喜多誠一,石原莞爾,橋本欣五郎。
這些人全都是在日後的侵華戰爭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他們一手主導了軍部勢力的上臺,使得少壯派與皇道派充斥於整個軍國內。
在經過一系列嚴酷的思想鬥爭和血腥鎮壓之後,226兵變之後,統制派和他們的軍部思想全面佔領了整個日本,將整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都推入了苦難的深淵之中。
而他們實踐的第一次就是要用炸藥將張雨亭炸上天,來使奉系、劉瑞、朝廷可能結成的聯盟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