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於虛實。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
閔士先曰。服、事也。言用針之事。當合於天時也。夫針者。所以候氣也。故當上視天光。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蓋俟天之陽。以助人之氣也。下司八正。所以候八風之虛邪。
以時至者也。虛實者。人氣之有盛衰也。得天之露者。清邪中上。陽中霧露之氣也。遇歲之虛者。逢年之虛。值月之空。失時之和。救而不能勝邪。則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
乃言針意。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
若神彷彿。
閔氏曰。法於往古者。先知針經也。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觀於窈冥者。言形氣營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也。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莫知其形。
若神彷彿。
邪氣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閔士先曰。此言虛邪傷形。而正邪中氣也。虛邪者。虛鄉不正之邪風。如春時之風從西方來。
夏時之風從北方來。蓋人秉地之五行而成此形。是以五方不正之氣。而傷人之形也。正邪者。風寒暑溼燥火。天之正氣也。天有此六氣。而人亦有此六氣。是以正邪中氣者。同氣相感也。中於氣故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下工守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敗者。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
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
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懈。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
閔氏曰。知氣之所在者。知病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明於調氣者。
知氣之實虛。而為之補瀉。以疾徐之意而取之也。瀉必用圓者。圓活而轉之。其氣乃行也。疾內而徐出者。疾而徐則虛也。邪氣乃出。則實者虛矣。搖大其穴。以出其針。則邪氣乃疾出矣。補必用方者。
外引其皮。令當其穴門。左手引其樞轉。右手推其膚。微旋轉其針而徐推之。其針必端以正。安靜以候氣至。堅心而無懈惰。微留其針。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以蓋其外門。則真氣乃存於內矣。用針之要。貴在得神。蓋存己之神。以俟彼之神也。
朱衛公曰。按、素問八正神明論曰。瀉必用方。補必用圓。蓋方與圓。非針也。乃用針之意耳。且方圓者。天地之象也。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天地之氣。上下相交。是以方圓之意。皆可圓活用之。
雷公問於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黃帝曰。明目者可以見色。聰耳者可以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吐癰咒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人者。可使按積抑痺。各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