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找了回來,結果李敬業謀反,王勃的堂弟卻支援李敬業謀反,命運與楊炯一樣,也都因此而罷官,自此之後,他索性閉門不出,而如今,卻被楊炯和李令月二人請了出來,負責督導經學學堂。
有這兩位天下最有名的大儒坐鎮,又有無數鴻儒透過同鄉、故舊、遠親的關係紛紛受邀前去經學學堂受聘為博士,太平學一時可謂是盛況空前,這些博士,其實家中都殷實無比,只不過是賣了李令月和秦少游的面子出山而已,好在李令月一月只讓他們上四日的課,其餘時間,大可以走親訪友,並不受什麼拘束,因而大家的合作,倒也愉快的很。
孟津的太平學如今更像是一處學城,緊鄰著神策城的一座小城市,而經學的聲名鵲起,頓時成為了天下讀書人聖地。
無論是想聽鴻儒高論的,還是對其學問不以為然,想要與之爭辯的,再就是慕名而來,想感受一下這太平經學的人,每日駐留在學城的,就有上千人之多,甚至有不少人,都是從河北、關中趕來,求學者更是如過江之鯽。甚至於國子學都自嘆不如,國子學畢竟是朝廷的機構,博士都是官員,可是一般計程車族出身的鴻儒,即便出仕,也願意入三省,誰稀罕去國子學教書育人,所以那些博士固然學問水平極高,卻往往沒有很高的聲望,而這裡,卻都是現成的名人,哪一個拉出來都是名動天下的人物。
因而現在太平經學水漲船高,卻不是什麼人想進就進,想要入學,非要神策府或者議員舉薦不可,一般人都望塵莫及,就比如狄仁傑這樣的身份,當真要求自己的子弟入學,倒也不是沒有可能,只不過狄仁傑拉不下臉來,現在上官辰卻是願意引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第一章送到。(未完待續。)
第四百零三章:是非成敗轉頭空
況且,狄仁傑就算肯拉下臉來讓幼子去入學,這高昂的學費,怕也不是他這種清流官能擔負的起的。
上官辰舉薦則不同,顯然上官辰這樣分量的人,能夠減免掉學費。
本來狄光遠不敢把這事兒說出來,眼看著就要舉家遷去長安,他心裡更是著急,到時幼弟若是不能入學,豈不是耽誤了大事?
狄仁傑對此事太平經學也是有耳聞的,幼子的學業,當然是重要的很,本來以他的身份,過兩年幼子就可直接入國子學了,不過現在確實許多人風聞國子學大不如前,而這太平學是個好去處。
沉吟了片刻,狄仁傑竟是發現,自己竟是開始踟躕起來,他可以清苦一些,而堅持自己所認為的道理,凡事都秉公而斷,不徇私情,乃至於自己的子侄們跟著自己過一些苦日子,他也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人不能為**所束縛,粗茶淡飯,未嘗不是一種磨礪。
所以他以身作則,也正因為如此,狄仁傑才是狄仁傑,大唐獨一無二的狄相公。
偏偏牽涉到了子弟的學業,他反而舉棋不定了。
一方面,該得的人情已經得了,多得一些,少得一些,現在說什麼都沒有意義。
另一方面,關乎於求學,這關係的乃是幼子的一生,關東士族,多的是經史起家的名儒,才子輩出,冠絕天下,絕非尋常人可比,若是幼子當真能在那裡學習,能得到那些天下鼎鼎大名的名士指點,從而成才,這當然是一件讓他快慰的事。
良久,他苦嘆道:“這件事,還是拒了吧,明年。老夫引薦他入長安國子學,讀書,到哪裡不是一樣,這份禮,太重,不是舉手之勞,老夫聽說,想要請一些人舉薦免費入學,便是一些人跑斷了腿,也未必能如願。罷了,罷了……”
這一次,他再沒有去罵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