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部分

*****

()免費TXT小說下載

*第一部分

***************

韓國人喜歡用國貨。街上極少外國車。大學教授幾乎人人開車,但沒看到一人開的是外國車。麥當勞、肯德基快餐店似乎不像北京那樣多。我住的和順郡城數萬人,只有一家麥當勞店,該店對面是韓國一家快餐店,經營的品種與麥當勞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差不多,價格卻要比麥當勞高不少,然而韓國店的生意比麥當勞店生意火爆得多。 ——

聽W教授述說華僑境遇——

2003年9月4日週四

中文系的華僑W教授分別為我和H老師買到了電話卡,當晚就給兒子打了半個小時電話,真過癮。每張一萬元韓元(合人民幣70元),可打185分鐘,與在國內用卡打長途電話費用差不多。

在H辦公室聽W教授講他的家世,講韓國華僑的境遇,很是感慨。華僑在韓地位不高。上世紀80年代整個韓國還有華僑三萬多人,但現在只有二萬多人。我很是不解地問,中韓建交11年來,兩國經貿文化體育交往日益頻繁,往來兩國間的人流物流與20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如何華僑人數不增反降?

W教授回答,主要是韓以往歷屆政府對華僑政策所致。華僑與韓國人同工不同酬。還有不鼓勵外國人在韓國置產。如外國人只能在韓國買一處住房,對外國人投資也有諸多限制。不少華僑到了上世紀90年代就遷移到美國、加拿大、澳洲去了。再加上第二代華僑加入韓國籍的人多,這樣華僑數量不升反降了。限制外國人置產創業的政策直到金大中總統執政時才有較大改變。

W深有感慨地說:“我們華僑尤其是臺灣來的華僑簡直是棄兒,韓國說我們是中國人,中國則認為我們出生在韓國,應是韓國人。還又總被人問是大陸人還是臺灣人。身份上找不到認同感。真是生的不親,養的不愛。可我們認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龍的傳人,血管人流的是炎黃子孫的血。我們在家裡都教孩子認方塊字說中國話,但無語言環境,難以吸收繼承中國文化。我們這些年近花甲的華僑很少有加入韓國籍的。我們打心裡盼望中國強大。無論是大陸人還是臺灣人,都是中國人,我們都視他為親人。”是的,W教授說得一點不錯,我們才來不到10天,就與我們聚餐兩次,座談好幾次,有時說著說著,就老淚縱橫。每當我們對他的幫助表示謝意時,他就頗為生氣,說我們太把他當外人看了。我告訴他,國內經濟學界對海外華僑的貢獻評價甚高。有篇文章曾分析比較過中國與前蘇聯改革成敗原因,認為如捨去其他因素,中國海外5000萬華僑對國內的支援——直接投資,是中國改革所以成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聽了我的介紹,W覺得挺寬慰。

光州的華僑以山東人居多,尤其是膠東半島的多。想必是海上距離近,幾十年前出入境管理可能還不如現在這樣嚴格,駕一條漁船拖張漁網,在海上飄泊幾天,全家跨過黃海也就來韓國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僑的孩子還不能在韓國上大學,那時韓國與中國還沒建交,孩子回大陸讀書也不便。華僑的孩子只好到臺灣去上大學,現在五六十歲的較有地位的韓國華僑,大都是中國臺灣地區的大學畢業的。他們大學畢業後回到光州,經營中餐館的不少。我們來光州任教的中國的大學教授們聚會多在中餐館,價格絕對打半折,老闆說,只要收回成本就行——

認學位不認職稱的韓國薪酬——

2003年9月5日週五

收到朝鮮大學給我的聘書,為“外國專任講師”。韓國大學裡對聘請的外國老師,只認學位而不認你在自己國內的職稱,如果有博士學位可聘為助理教授,碩士只能聘為講師,而我只是有碩士學位。學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