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虎鸞可能就住在寶藏所在的地點!
虎鸞喜歡住在寶穴之中,雖然大西寶藏的所在,未必有張獻忠的屍骨,但是卻應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寶穴。
唐易心潮澎湃了許久,而後又搖頭嘆息。要是爺爺當年有這張圖,想必就不會出事了,最起碼知道附近可能有虎鸞出沒,會很小心。
唐易小心將東西一一收好,心裡不自覺地梳理了一下關於大西寶藏的史料。
首先這首歌謠所指,是有史料記載的。民國年間,蜀都住著一位老先生,有一張數代相傳的藏寶圖,老先生風燭殘年之際,將圖交給了當地很有名的傻兒師長。
圖上所示,是錦江岸邊石佛寺附近。師長組織人手,那就便利多了。抽水開挖之後,的確挖出了石牛和石鼓。雖然有了石牛和石鼓,但是最後挖出的,不是銀子,只是鏽跡斑斑的銅錢而已。
張獻忠起義的事兒人所共知,聲勢浩大,鳳陽燒皇陵,蜀都建立大西政權。不過,這皇帝沒當一年,就被清軍圍剿,據說將寶物投入錦江,後來張獻忠又在鳳凰山被圍堵,中箭丟了命。
這江中沉寶的事兒,《明史》裡記載的清清楚楚,唐易很熟悉:用法移錦江;固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
水藏——張獻忠用這個法子,目的是“無為後人有也”,說白了,就是我得不到,你們也別想得到。
很多人根據這一點,認為蜀都的這位老先生的藏寶圖應該是有誤的,既然是“決堤放流”,那寶物都被沖走了,怎麼會固定在一個地方?
於是,又有人提出猜測,是不是衝散了,分佈在沿江各處?而且,錦江的下游一帶的市井之間,也有類似的歌謠傳唱。
要不說唐易大學四年刻苦學習還真有用,他立即又想到了另一段史料。順治三年,張獻忠撤離蜀都時,陸路被清兵封了,只能走水路,結果就在錦江下游遭到明參將楊展的伏擊,被打得很慘,滿載金銀寶物的船隻直接沉了!
那這就不是藏寶,而是丟寶了。後來,下游的漁民還曾打撈起銀錠。就在十年前,附近工地施工,也曾從河床中挖出存有銀錠的木頭,據說張獻忠當年因為銀錠太沉,用這個辦法沿江運輸。
幾百年來,一直沒斷了尋寶的動靜,包括清政府也曾派人打撈,民間也有很多動手的,但是,打撈上來的東西,卻只是記載中寶物的九牛一毛!
這麼多的金銀財寶,難道會飛了不成?這大西寶藏一直十分迷離,而各種各樣的傳說和藏寶圖也紛至沓來,卻從來沒有被完全證實過。
所以,很多人更相信這一種說法:江中藏寶也好,丟寶也好,只是張獻忠使的障眼法,真正的寶藏,是隱匿在一個秘密地點的。
想到這裡,唐易長長撥出一口氣,這一張圖,似乎讓這個迷離的寶藏開始有點兒清晰了!
大西寶藏極具吸引力,而且和爺爺失蹤有關,所以唐易當然是不會放下的!
不過,確定行動之前,還有很多事兒要幹。至少,眼下得辦兩件事兒:第一,和小莫的姥爺楊落生見一面,瞭解下這相框他是從哪裡來的。第二,必須得問問蔣英年,不然他找不到具體地點。
第714章 帶畫上門
飯得一口一口吃,事兒得一件一件辦。唐易掏出了手機,撥打了小莫的電話。
“唐哥,我還等了你一會兒呢,以為你下午就能拿來畫兒呢!”小莫接了電話之後說道。
“現在不是下午麼?”唐易不自覺地從耳邊拿下手機看了看。居然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自己這隻覺得沉思了一小會兒,沒想到過去了好幾個鐘頭!
“呃,現在方便麼?”唐易接著問道。
“方便,你運氣好,我正好在我姥爺的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