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從西漢後期到東漢以來,社會上對俠士的評價也越來越差,東漢班固寫《漢書》已經不說他們守信重義了,而說他們是“作威作惠”的奸雄,自《漢書》以後再修官史也就不再給遊俠單獨列傳了。
所以《漢末英雄記》說袁紹交接俠士有負面評價的意思,這個高幹子弟整天接觸社會不安定分子,是一種危險行為。袁紹接觸的俠士,王粲一共點了五個人的名字,分別是張邈(字孟綽)、何顒(字伯求)、吳子卿(應該是字子卿,但不知道他的名是什麼)、許攸(字子遠)、伍孚(字德瑜),王粲給他們起了個名字叫“奔走之友”。“奔走”是遊俠的特徵之一,他們這幾個人不是地主家聘請來看家護院的,也不像孟嘗君養的門客關鍵時刻才拿出來用用的,“奔走之友”們跟他們都不同,後來發生的事說明,張邈等人的主要工作是四處“奔走”,並且是有預謀、有組織、有計劃的“奔走”,他們的核心人物就是袁紹。
雖然做事隱秘,但也會引起有關人員的關注,尤其會引起情報系統很發達的宦官的警覺。《漢末英雄記》稱,宦官頭目張讓對手下人說:“袁紹這小子故意抬高自己的身價,不出來替朝廷工作反倒養死士,不知道這傢伙準備做什麼?”黨人是宦官的死敵,俠士與黨人結合,誰都能看出來他們的矛頭一定指向了遭受全社會唾棄的宦官們,所以張讓緊張了。張讓說這些話不是給袁紹或袁紹的父親、叔父聽的,而是說給自己心腹的,但這些話讓袁隗知道了,這說明袁家的情報網也不容小視,雖然與宦官們苟且在一起,但他們時刻關注著宦官頭子的一舉一動,這麼重要的絕密訊息被袁隗知道了,他如何不緊張?袁隗說了重話,袁紹才不得不收斂,為了打消宦官們的疑心,袁紹主動應大將軍何進的徵辟出來工作。
袁紹的失敗源於性格悲劇
東漢的大將軍是非等尋常的職務,他的地位甚至高過了三公,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職務通常是專為外戚而設的,這個職務可以理解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目前擔任這個職務的是何進——何皇后的哥哥。何進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正在四處挖人,袁紹自然是他求之不得的物件。據《三國志》記載,何進任命袁紹為大將軍府裡的處長(大將軍掾),後又改任侍御史,後一個職務挺重要,因為它可以接受公卿奏事,並且“舉劾非法”,可以直接去辦案,彭紹以前縣長的身份直接進入中央,而且擔任了要職,隨即手裡有了兵權,可謂一帆風順。
但緊接著有了何進被殺和董卓之亂,袁紹的仕途出現了變數,他無法再像父祖輩那樣憑藉出身高第而步步高昇,最終繼續承載起家族的榮耀。董卓進入洛陽後袁紹開始流亡,隨後起兵,之後迅速有了自己的地盤,事業蒸蒸日上。在創業過程中,袁紹的執著和個人才幹起到一定作用,而他的出身以及早年結交的一幫“俠士”從中輔佐無疑是成功的更主要因素。
但是,袁紹的事業在官渡卻戛然止步,因為他遇到了另一個更厲害的人——曹操。與袁紹相比,曹操處處佔下風:曹操沒有袁紹長得帥,袁紹大高個兒、儀表堂堂,曹操容貌抱歉,很是自卑;袁紹出身清流名門,從小被捧慣了,走到哪裡都是鮮花掌聲,曹操則出身宦官家庭,當時被稱為濁流,家族被社會主流所詬病,不僅從小就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到手握重兵的時候還有人出來罵;曹操年輕時特別注重交朋友,雖然也交了不少朋友,但大多是自己主動交往的,曹操經常自己推銷自己,像一個勤奮的營銷員,但還時不時遭人白眼,許劭不願意給他下評語,宗世林發誓一輩子不跟他做朋友,這些都是受家族之累,而袁紹完全佔有這方面的有利條件,誰想見他都得排隊;曹操起兵後名分很低,屬於袁紹手下張邈的手下,而袁紹儘管沒有為酸棗會盟做過任何貢獻,但參加會盟的人仍然一致推舉他為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