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飛魚卻能躍出水面,作短暫的滑翔飛行。飛魚在出水以前,先在水錶面下迅速游泳,當它快要接近海面時,就將胸鰭和腹鰭緊貼在身體的兩側,然後領先強有力的尾部急劇擺動,產生一股推力,使魚體破水向上。一出水面,飛魚就立即張開胸鰭,迎著海面上的氣流而滑翔飛行。當飛魚返回水中時,如果要重新起飛,它就利用全身還未入水之時,再用尾部猛烈地拍打海浪,以求增加滑翔力量,重新躍出水面。
另外,爬行動物中的飛蜥,哺乳動物中的飛鼠和鼯鼠等,它們在空中滑翔飛行時,靠尾巴平衡身體和控制方向。
尾巴是平衡器
澳大利亞的袋鼠與非洲的長頸鹿享有同等聲譽,併成為澳大利亞的一種象徵。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就繪有一隻跳躍的袋鼠。袋鼠的種類很多,其中紅大袋鼠與人差不多高,後肢極為強大,約為前肢的5~6倍長,另有一條粗壯而有力的尾巴,長可達3米。平時,它的前肢不落地面,常用後肢與尾巴支撐身體,成為一隻“三腳香爐”,以便休息。只有在吃草時,前肢才落地面。它不像馬、牛、羊那樣一步一步地行走,而是用後肢作跳躍式前進,往往一跳就有3~5米高、5米左右遠;跳躍時,尾巴像“秤桿”一樣,維持身體的平衡。我們常見的馬、牛等大型哺乳動物,它們也長有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且尾巴末端還長著叢生的毛,當它們奔跑時,尾巴高高豎起,也起平衡身體的作用。此外,帶毛的長尾巴,還擔負著驅趕身上蒼蠅、虻和蚊子等害蟲的任務。
貓兒有一條長長的尾巴,與尾椎骨相連,在運動時起平衡身體的作用。貓兒從高樓上跌落下來,總是腳先著地,安然無恙,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這全靠尾巴的作用。從電影慢鏡頭就可以看到這個全過程:當貓兒從空中往下跌落時,它的尾巴伸得筆直,並且不斷地扭動著,直到它覺得尾巴成一條直線,落到地上正好是四腳著地。這似乎是貓兒的一個小小的生存技能,可是卻啟發了研究太空人失重問題的專家,解決了他們的大難題。科學家將貓兒落地這一技巧略加改進,讓太空人利用自己的腿作方向舵,使之在失重狀態下能正確行走。
動物也有“生物鐘”
我國南方海邊有一種蟹,這種蟹的雄性個體長著一隻很大的螯,每當漲潮之前,它總是舉起大螯,不停地揮動,因此,人們稱這種蟹為“招潮蟹”。
“招潮蟹”有個怪現象:它的顏色一天要變好幾次。白天顏色變深,晚上顏色變淺,黎明時顏色又變深。而且,它們每天顏色變得最深的時間,總是向後推遲50分鐘——這恰恰跟漲潮、落潮時間每天向後推遲50分鐘一樣。
還有,燕子總是在春暖花開的時節飛來;蛇、青蛙總是在蕭條的冬天躲進洞穴冬眠;公雞總是在黎明來臨之際“一展歌喉”;貓、蝙蝠總是在夜幕降臨之後,忙碌起來……
是誰向它們報告了時間?它們怎麼知道潮水的漲落、季節的來臨、黎明的將至……難道它們的身上有一個看不見的鐘表在提醒它們嗎?
的確,在它們身上,有個看不見的“鐘錶”,科學家形象地稱它為“生物鐘”。
“生物鐘”與鐘錶一樣也是可以“調撥”的,只是“調撥”的方法是用改變外界環境條件,如溫度、光照和黑暗的時間比例等。
科學家們還發現各種生物體的“生物鐘”,它們的節奏規律似乎跟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及自轉、月球繞地球公轉等規律很有關係。
例如“招潮蟹”變得顏色最深的時間與潮水漲落相呼應,就是跟月球繞著地球公轉而引起月球對地球海洋的引力不同有關係。
但長久以來,生物鐘的作用機制一直是個科學之謎。
科學家們只知道生物鐘可以控制包括人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