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天轉瞬即過,很快到了七月,整個安陽府依然滴雨未落。
但隨著靈丘縣大水庫裡的水注滿縣城護城河,又源源不斷流進河道,河道兩岸的鄉村立時沸騰起來。
某個鄉村偷偷將河道填堵上,想截流水源,引進自家田地水塘,結果下游的人不幹了,帶著數百人要跟上游鄉村幹仗。
趙縣令見情況不妙,立刻派衙役去調停,讓各鄉村從上到下排隊,挨個兒引水。
就這樣,十幾天時間,水流慢慢將附近鄉鎮的水塘都灌滿,溝溝渠渠也都註上水,鄉民們終於踏實下來,想逃田的人家也遲疑了,最終沒走,選擇熬一熬再說。
畢竟背井離鄉的日子不好過,一個不留神全家都得客死他鄉。
趙縣令見民心漸定,激動壞了,立刻通知鄉里抓緊灌溉田地,過陣子就種麥。
之後他又趕去水庫,發現水庫裡的水持續不斷地往外湧,彷彿永遠流不盡似的,趙縣令忐忑的心終於放下,更確信宋三順他們打到了一個地下泉眼。
“真是奇人啊,萬不可被埋沒了。”趙縣令決定,等靈丘縣的危急解除,他就上個摺子給府令大人,將此間的事如實稟告。
要說為啥不現在就上報?當然是趙縣令怕府令來搶人,到時候自己反倒陷入僵局了。
很快到了八月,已經有點早晚涼。
宋三順等人卻越發忙碌,最後不得不又招了二十來人進打井社,分散去各鄉打井。
也因此,他們常常好幾日不回家,偶爾回來一次,也是為了從長安這裡拿泥像。
而宋家村每天都有不少人慕名前來,騎馬騎驢的,還有駕著騾車的。
他們有的來請宋三順去打井挖塘,有的則是來宋家村這邊觀看神泉。
更有甚者,舉家來到宋家村,租住附近屋子不走了,每天晃盪著來水塘邊看風景。
也因此,水塘周圍經常圍了不少人,他們有的坐在樹蔭下談天說地,有的自己撐起一把油布大傘,搬個凳子與友人坐在傘下把水言歡。
這些人裡,最多的就是讀書人,他們結伴過來,租住在村民家,一副住到地老天荒的模樣。
吳氏與錢氏金氏見此情景,索性在村子裡搭個涼棚擺個小攤,一邊賣金魚涼粉,一邊賣些麵餅與茶水。
還別說,生意十分火爆。
其他村民一見,紛紛效仿。
老趙氏與崔寡婦也在宋家村外的道口旁搭個棚子,售賣餛飩與麵條,生意也過得去。
於是,村內各家門口都搭了涼棚,擺上茶水,像什麼野菊花茶,竹心茶,忍冬,薄荷等,都是就地取材煮的茶水,每家都不一樣。
為此,族長家的小孫子宋成器可忙壞了,與長安一起給村民家寫茶牌子。
長安還從小金魚那裡抄了幾首詩,每戶人家的茶棚子都掛上相應的詩詞牌子。
像售賣忍冬茶的,她就抄了一首:春晚山花各靜芳,從教紅紫送韶光;忍冬清馥薔薇釅,薰滿千村萬落香。
旁人不覺得什麼,只以為小娃娃從某本詩集裡抄出來的,但陸景州看到這些詩詞時,眉頭微微蹙起。
前世他曾是進士出身,但凡有名望的人詩集,他都瀏覽過一些,可這些詩,他竟一次都沒見過。
既然不是流傳頗廣的詩,長安一個五歲的孩子如何會知道?
但他不好詢問,只能暗暗觀察。
“二公子,你不是明年二月參考嗎?咱們現在該回去籌備了吧?”馮山過來問。
陸景州一愣,他怎麼把這事兒給忘了?
“確實要回去了。”其實報名時間在年底,但他要預先聯絡好互結與具結事宜,就必須在臘月之前回到戶籍所在地。
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