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有事要奏!”吏部侍郎丁雲中稟道。
“何事?”
“世人皆道我大燕最重教化,才人無數,華國王上慕我大燕文化甚至將嫡王子送至我國讀書,足顯大燕教化之盛名。可是臣卻發現,富貴世家可聘請多位夫子教授子弟,而貧困人家卻讀不起私塾,經臣查訪,發現百姓之中不識字的竟佔多數,可見富貴人家少而貧困百姓多。臣以為,貧民亦是我大燕百姓,有權學習我大燕文化,卻因銀錢甚少而不能,朝廷應興建私塾,鼓勵貧民讀書識字。如今我大燕正值太平盛世,更應大力推廣教化,臣以為,朝廷應重開科舉以提高官員才學及鼓勵百姓讀書!”丁侍郎朗聲說道,卻給平靜的早朝扔了一塊大石頭,驚起千層浪。
“丁大人所言甚是!因我朝任命官員實行‘舉薦制’,多為貴族入仕,平民少有人能為官,故有些普通人家即便有錢也不送孩子讀書,只道識幾個字便可,學門手藝比讀書實在。同為我大燕子民,此等選拔制度實在對大多百姓不公,臣懇請皇上重開科舉!”
“陛下,‘舉薦制’確有不少弊端,僅憑舉薦人之言不足以斷定被舉薦人之才華人品,賀原柏一事便是鐵證!臣懇請陛下重開科舉,延先帝時之文風!”
“簡直是胡言!科舉之制不設身份之限,豈不是連流氓地痞也能入朝為官?”
“科舉選□的必是飽讀詩書之人,豈會是那等無識之人!”
“飽讀詩書又如何?難道便能說明此人品格高尚?”
“無論如何,科舉總是一關,舉薦之制卻不設考查之關,連被舉薦之人的學識也無法考證!”
“正是如此!許多世家子弟整日無所事事,欺壓平民,流連煙花之地,卻因家世甚好也能入朝為官,實在荒唐!先帝開科舉之後,這種風氣大為好轉!”
“科舉又如何幹淨了?先帝時便曾出現幾起考場舞弊案,科舉便是助長此風!”
……
大燕國建國之初多世家,選拔官員採用“舉薦制”,後世家沒落演化為多貴族,於是“舉薦制” 便沿用下來。武帝時期多征戰,導致生靈塗炭,睿帝只得休養生息,推廣教化。時武將手握重兵,睿帝忌諱,便大力崇文。為籠絡民心,睿帝陛下力排眾議推行科舉,著實選拔了不少人才,便有了寒族,如今奏請皇帝重開科舉的丁雲中等人便是寒族之後。
寒族乃科舉選拔,大多沒有背景,於是為睿帝所用,在朝中也不投靠黨派,更不喜貴族子弟之妄行,時常打擊貴族,於睿帝自然大有益處,卻損害了貴族的利益。貴族終於意識到危機,聯合起來打壓寒族。後出現多起考場舞弊案,更給了貴族可趁之機,到睿帝末年,科舉已名存實亡。
燕北繼位之後,雖曾有大臣提及重開科舉,但遭至貴族大力反對,逐漸便無人提起。但燕北卻有意提拔寒族子弟,寒族從出現在至今從未被上層貴族接納,那些寒族子弟自小便受貴族子弟欺壓,自然反感貴族,入朝為官之後便逐漸形成“清流”一派,皆頗為正直。因察覺“舉薦制”種種弊處,“清流”一派一直致力於重開科舉之事,如今想是覺得時機成熟,終於上諫。
“李太師覺得如何?”燕北突然問道。
“老臣不曾參與科舉,並不瞭解其內部運作,不敢妄言!”李太師慚愧道。
老狐狸!還是不願表態!燕北心中罵道,面上卻無波動,道:“寧王有何見解?”
寧王低首,沉聲道:“依臣之見,‘舉薦制’與科舉皆各有利弊,不可妄定,須仔細議過再說!”
寧王此言卻是有些意外,寧家不僅是貴族,已是世家之勢,該極力反對損害其利益的科舉制度才是,而方才所言卻有中立之勢,有些令人費解。
燕北點點頭,看向雲折柳道:“雲大學士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