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登科立即授官。舉人做的是期官,延期兌付,中舉之後要候補,運氣好了一兩年就能補上缺,運氣不好了也許三五年也未必能夠變成官身。
第二是坐監。
國子監畢業的監生同樣可以授予官職。
監生也分兩種,第一類監生是各縣學的大齡生員。這些生員一般考了多次鄉試都不中,繼續考下去也是蹉跎歲月,故而選擇退而求其次坐監混文憑。
一旦國子監畢業也能分配工作。雖然官職遠不如科舉出身的好,但至少也是官啊。
官和民可是有著階層區別的。
第二類監生便是高官公子,譬如某大學士的公子不學無術,考科舉肯定沒戲,但天子為了表彰這位大學士對朝廷的貢獻,便恩准蔭其子入國子監求學。
這位高官公子不出意外肯定會順利畢業,成為一名光榮的國子監畢業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
這倒也沒什麼,父做高官子登科,這是千百年來人們的共識。
除了這兩種,剩下的一種便是極為無恥的官職了傳奉官。聽名字這種官就不靠譜,其實就是皇帝陛下一高興發了中旨,跳過合法程式直接授官。
這種官一般都是方士伶人擔任,最被文官鄙視抵制。
別管這些傳奉官多麼風光,一旦失寵便會遭到文官們瘋狂的反攻倒算,下場極為悽慘。
謝慎力推匠作學院,學員畢業後身份等同於國子監畢業生,雖然合法但身份地位並不高,只能做二等官。
而如果把匠考納入科舉,那麼登科的匠人豈不就是‘匠進士’了?這樣一來,匠人豈不是能名正言順的做到高官了?
這當然是文官們不願意看到的。
故而他們能允許謝慎創立匠作學院,卻不准許謝慎運作匠考入科舉。
謝慎之所以這麼堅持拔高匠人的地位,便是看出文官創造力的匱乏。許多匠人不僅是優秀的手藝人,還有著無數奇思妙想,如果引導得當,未必不能發明出許多劃時代的東西。
明朝已經有了資本萌芽,為什麼就不能有工業革命?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有了科技國家才能進步。
大明要想改變覆滅的命運,大搞科技才是唯一的出路。而這一切都要靠提升匠人的身份來做到。
任何的改革矛盾都在內部,阻力也出在內部。
這一點謝慎早就知道。但他沒想到阻力會如此之大。
真是倒下一個何侍郎,千千萬萬官何侍郎站起來。。。。。。
在謝慎看來朝廷僅僅由儒士把持是很危險的,這些人精於內鬥算計,自然而然的就發展成嘴炮東林黨。
而完全由軍人把持朝政更危險,文人最多諷刺挖苦一番皇帝,武將弄不好就造反了,估計皇帝對此也放不下心。
所以文人武將必須相互制衡。
唐朝武人太盛,這才有了藩鎮割據。宋朝文人太強,這才導致國家羸弱。
大明有向宋朝發展的趨勢,故而需要及時矯正。
最理想的狀態是讓文人、武人、匠人達成一個平衡狀態,國家有多種聲音,不至於走偏。
但實現起來無疑是困難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武將要想崛起需要不停的立功,而這需要不斷有戰爭發生。
東南暫時已經安定,只能將視線放在北面和西北。
至於匠人。。。。。。要想提升地位必須要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發明。這可不是什麼肥皂牙刷能做到的,必須得是燧發槍一類的革新性發明。
光靠匠人本身顯然無法做到,這就需要謝慎暗授機宜了。
。。。。。。
。。。。。。
第五百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