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賞析:
一、原文釋義:
那遙遠而又漫長的三巴之路,彷彿是一條無盡的絲帶,蜿蜒伸向未知的遠方。我孤身一人漂泊在萬里之外,處境艱難,如同一葉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孤舟。羈旅之途,危機四伏,萬里之遙,舉目無親,心中滿是孤獨與無奈。亂山之中,殘雪覆蓋,宛如一幅悽美而又蒼涼的畫卷。在這寂靜的夜晚,只有那孤獨的蠟燭陪伴著異鄉的我。微弱的燭光搖曳著,彷彿在訴說著我的孤獨與寂寞。漸漸地,我與親人相隔越來越遠,那份思念和牽掛如同蠶絲一般,緊緊地纏繞在我的心頭。而在這孤獨的旅程中,身邊的僮僕卻成為了我最親近的人。他們的陪伴,如同冬日裡的一縷暖陽,給我帶來了一絲溫暖。怎能忍受這正漂泊不定的生活呢?而明日,又是新的一年。新的一年,本應是充滿希望和生機的,但對於我這個漂泊異鄉的人來說,卻是又一年的漂泊和孤獨。
二、詩篇背景:
崔塗,晚唐時期一位飽經滄桑的詩人,歷經離亂,嚐盡了人生的艱辛與滄桑。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人們的命運如同風中的落葉,飄搖不定。
這首詩或許是崔塗在歲末之時,身處異鄉,感慨萬千之作。當時的他,遠離家鄉,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中艱難前行。歲末的鐘聲即將敲響,新的一年即將來臨,而他卻依然漂泊在外,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迷茫。
三、賞析分享:
1. 艱難的漂泊之景:詩以“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開篇,崔塗恰似一位滄桑的行者,用簡潔而沉重的筆觸勾勒出一幅艱難的漂泊之景。遙遠漫長的三巴之路,象徵著詩人漫長而艱辛的旅程。那迢遞的路途,彷彿是詩人心中無盡的思念和牽掛。羈危萬里身,更是突出了詩人孤身一人在萬里之外的艱難處境。這裡的景象,既展現了詩人的孤獨與無奈,又透露出一種對命運的不屈。詩人在這漫長的旅途中,不斷地尋找著自己的歸宿,卻始終未能找到。他的身影在這廣袤的天地間顯得如此渺小,卻又充滿了堅韌與執著。
2. 淒冷的歲末之夜:“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詩人將目光聚焦在歲末的淒冷之夜。亂山之中,殘雪覆蓋,給人一種荒蕪和淒涼之感。那連綿起伏的山巒,在殘雪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冷峻和肅穆。夜晚的寂靜,被雪花飄落的聲音打破,彷彿是大自然在為詩人奏響一曲孤獨的樂章。孤獨的蠟燭照亮著異鄉的詩人,那微弱的光芒彷彿是詩人內心的希望之火,在這寒冷的夜晚中搖曳。這裡的描寫,讓人深刻地感受到詩人在異鄉的孤獨與寂寞,以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那孤燭,如同詩人心中的一盞明燈,雖然微弱,卻始終照亮著他前行的道路。
3. 特殊的情感變化:“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詩人在漂泊的過程中,情感發生了特殊的變化。與親人相隔越來越遠,那種思念和牽掛愈發強烈。距離的遙遠,並沒有削弱詩人對親人的愛,反而讓這份愛更加深沉和濃烈。而在這孤獨的旅程中,身邊的僮僕卻成為了最親近的人。他們的陪伴,讓詩人在這異鄉的土地上感受到了一絲溫暖。這種情感的轉變,既反映了詩人在異鄉的無奈,又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在困境中的相互依存。在這艱難的歲月裡,人們往往會更加珍惜身邊的人,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情感,在這一刻變得如此珍貴。
4. 歲末的感慨與無奈:“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在詩的結尾,詩人表達了歲末的感慨與無奈。怎能忍受這正漂泊不定的生活呢?而明日又是新的一年。新的一年,本應是充滿希望和生機的,但對於詩人來說,